大明第一貢生 作品

第四百零六章 杯水車薪

  他顯然並不是想完全倚仗新火器,這話更好似是在提醒朱鳳,你少在這種軍事會議上唱反調甚至是唱衰,哪怕張周和王瓊等人慣著你,我可不慣你的毛病。

  你作為總兵官,只負責執行軍令,不負責發號施令,也不可參與到決策。

  楊一清通過教訓朱鳳,果然在眾軍將之中,瞬間提升了幾分威望,連安邊侯都敢直面訓斥的……那應該是有真本事吧,不然為什麼安邊侯就這麼忍氣吞聲呢?別說什麼武將要聽文臣的,自古以來將帥不和的情況也屢屢出現,更別說安邊侯還深得皇帝和萊國公的信任。

  楊一清道:“此番兵馬不多,便化整為零,各邊關要隘皆都要出兵,分為兩路,騎兵要負責其鎮守關隘來回五十里的區域,而步卒要出城外三十里,要確保關隘周邊五十里左右不被韃靼人劫掠。”

  在場武將不由面面相覷。

  韃靼人幾萬鐵騎,哪怕不足外間所傳的五萬之數,但有個三四萬一點問題都沒有,哪怕韃靼人也是化整為零來劫掠的,但一路騎兵至少有五千到萬數。

  就這樣,各關隘城塞那點人夠幹嘛的?

  如果韃靼人進犯到某個關隘近郊五十里範圍之內,關隘出擊護秋收的人馬,還敢正面去打不成?還不是撤回關隘之內,眼睜睜看著韃靼人肆虐?

  “朱將軍。”楊一清突然道。

  朱鳳反應了一下,才意識到這是在喚自己,他還顯得有些木訥,道:“在。”

  “你親率寧夏鎮的精銳騎兵,配合火藥和威武炮,協同步卒四千,遊走於各關隘各處。”楊一清下了軍令。

  “這……這……”朱鳳本想說,這是讓我去送死嗎?

  但他最後忍住了,因為他的確跟楊一清不熟,在開這次會議之前,他也只是去禮數上拜見了楊一清,充其量是二人的第二次見面。

  “是。”朱鳳也直接領命了。

  ……

  ……

  楊一清上來就想把寧夏鎮各處的兵馬調度起來,以所謂“化整為零”的方式,將韃靼人驅趕走。

  在軍事會議結束之後,除了要派出傳驛的騎兵,將軍令傳報於各處,連寧夏鎮守軍將士也開始調度,準備跟著朱鳳出去“打游擊”。

  總的來說,就是哪有缺口,朱鳳就要頂上去。

  軍事會議結束之後,朱鳳沒有跟宋蘭他們一起走,他不但跟楊一清不熟,跟本地將官也不熟,等於說是陌生的將帥,到了陌生的地方,在不太清楚局面的情況下,要在皇命的逼迫之下打一場毫無準備的戰事。

  宋蘭那邊的人,在參加完會議之後,也都沒搞清楚狀況。

  “宋將軍,您看這楊軍門究竟要作何?就這麼出了城關,怕是要被韃子騎兵追得到處跑啊,一個不慎,就會損兵折將。”部下一名叫李隼的千戶道。

  李隼這麼著急,是因為他是跟著朱鳳出城的那批人。

  宋蘭道:“這你們都不知道嗎?其實楊軍門並非萊國公的嫡系,但安邊侯是。”

  “這我們知道啊。”不但李隼在說,周圍也有人在插嘴。

  朝中勢力範圍,西北這些兵油子多少還是清楚的。

  宋蘭冷冷道:“那陛下對寧夏本地的將士期許甚深,此時楊軍門明知出擊戰略不妥,卻也不得不出兵,那他若是將統兵和治軍的權限交給安邊侯,責任不就推出去了嗎?”

  “不至於吧?”李隼道,“兵敗了,對楊軍門有何好處?這會不應該是摒棄前嫌,共迎強敵嗎?”

  “哼哼。”

  宋蘭明顯不是那種聽命行事的將領,顯得很腹黑,也大概跟他讀過書受過四書五經的洗禮有關。

  宋蘭道:“總歸我們是聽命辦事,黑鍋落不到自己頭上最好。諸位,奉勸你們一句,留住自己身邊的兒郎,保住自己的命,比什麼都重要。”

  ……

  ……

  楊一清此番到寧夏來,身邊可用的“自己人”,只有一個他帶過來的幕賓,如今充為巡撫衙門知事的吳盈。

  吳盈年歲比楊一清還要大一些,是舉人出身,早年曾做過地方教諭,在陝西多年,也是楊一清在陝西當提學副使的時候發覺並僱請回來的。

  “應寧啊,你這麼派人出去,只怕會遭人詬病。”吳盈一向跟楊一清以朋友相稱。

  因為吳盈是陝西人,說話也帶著濃重的關中口音。

  楊一清道:“指望寧夏鎮的兵馬,大事難成。我路上已多番去信給總制三邊軍務的秦老,讓他出兵協同,但現在一封回信都沒收到。如今我已到任上,總該去跟他討要兵馬和糧草了。”

  吳盈也很無奈。

  仗都要開打了,人馬不足,還很分散,這會居然還想臨時抱佛腳,去跟駐在延綏的三邊總制討要兵馬輜重?

  “唉!”

  可能是楊一清也覺得,這一戰來得太倉促,他道,“做個樣子,也要做。我明知寧夏各路兵馬未有決戰之心,也無昂揚鬥志,卻也明白陛下禦敵心切,這幾年邊鎮的格局變了,連下面的將領心都飄了,以為能疆場上與韃靼人定勝負。”

  吳盈道:“別被他們影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