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貢生 作品

第一百四十九章 側重點不同

  第一道題或還有勸學致用的意思,相對能保守一些。

  而第二題,則開始有悖於修心的原則,涉及到天作孽和自作孽的問題,張周想了想,難道這是在暗示張家兄弟自作孽不可活?還是在說我呢?

  連朱熹《孟子集註》中,都說明其意:“此章言心存則有以審夫得失之幾,不存則無以辨於存亡之著。禍福之來,皆其自取。”

  大概有點宿命論的意思。

  從出題人的角度來分析。

  張周覺得,第二題的論述方向,仍舊是李東陽針砭時弊的風格。

  ……

  ……

  會試三場考試,以第一場的四書文大題為重,在最後錄取中所佔權重最高。

  而三道四書文大題,又以《論語》和《孟子》題為重,這兩道題,張周都覺得像是李東陽所出,那程敏政其實在這次會試的兩個主考中,已處於很弱勢的一邊,這對程敏政來說並不是好事。

  同為主考,程敏政沒有佔據出題的主動權,在最重要的兩道題上,都是由李東陽來出。

  可回頭那些小題一旦出得有偏頗,有心人便會針對於他……

  光是從這兩道題,即便還不論五經題目,以及後兩場要出的題目,尤其是第三場的策問,張周就能感受到,程敏政捲入鬻題的可能性仍舊非常之大。

  主因還是在於程敏政學問高名聲大,卻沒有融入官場核心圈子。

  光看這麼一次出題,重要的題目都由李東陽來出,而他只負責出一些邊角料一般的小題,就能體現出這一點。

  四書文第三題。

  《中庸》題目:“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這題目,張週一看就知道是程敏政風格。

  講“智慧,仁愛,勇敢”,再講什麼誠實專一,並論述以此為美德……

  大概只有程敏政這種樂天派,沒事喜歡研究學問的,才會在會試中出題讓人去論述怎樣達到美德的標準,李東陽這種職業政客才懶得去理會這種事。

  乍一看,第二題《孟子》題是偏題。

  但仔細看,這種題目……才叫沒營養。

  估計以程敏政取仕標準所取的,都是唐寅那種只重經義理解,對於治國和論朝廷大事則完全不在行的書生。

  這就如第一題《論語》題中所論述的,光會讀書,把學問研究再透徹,你也不會做官,當不了治世的良材。

  張周很想說。

  你程敏政真是個書呆子!

  ……

  ……

  五經題。

  張周的本經是《尚書》,而本身在科舉之中,選《詩經》為本經的考生其實是最多的,但其實差別也不大。

  各人的本經都不同,以至於所回答的題目都不一樣,五經寫出來的論述方向也不同,使得想從五經考題中進行學問高低的區分,其實很難。

  有人考的是a卷,有人考的是b卷,就算是有標準得分系統,能說考a卷得分高的人,一定比b卷得分低的人學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