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明餘暉 作品

第三四四章 擊潰戰也一樣;四艘新戰列艦怎麼辦?

  按常規思維來,過橋總比渡河要容易得多吧?

  於是乎,第9師連夜準備好的反擊計劃因此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按計劃發動反擊的話,已經渡河的明軍隨時可能大舉向側翼進攻,到時候就成兩線作戰了。

  如果不按計劃發動,那麼明軍也可以藉助已經佔據珀特大橋發起進攻。

  權衡了當前境況之後,英格拉姆少將下令原本在珀特大橋附近集結的第三皇家坦克團立刻移防,儘快對西邊已渡河的明軍實施反擊。

  珀特大橋那兒部署有上千兵力,還有數門反坦克炮,明軍即使有坦克支援也不可能達成突破,過橋的坦克只會一輛接一輛的被部署在多個方向的反坦克炮集火擊毀。

  沒過多久,第9師的師屬炮兵便開始轟擊已渡河的明軍。

  “轟!轟!轟!轟!”

  原本正在徒步傳遞訊息的傳令兵急忙臥倒,然後匍匐到了不遠處還冒著青煙的彈坑中。

  一發接一發的114.3㎜高爆彈落下,爆炸掀起大團的沙土,陸戰一旅官兵們隱蔽在散兵坑中,渾身上下都落滿了溼軟的散沙。

  沒過多久,眾人就看見十多輛坦克和百餘英印軍正在緩緩前進,意圖直接發起進攻。

  “觀察到敵十六輛戰車與大約一百五十名步兵在炮火掩護下向職部攻擊前進,請求攔阻炮火截斷敵後援。”

  新銳的三八式48㎜反坦克炮雖然已經開始量產,但短短半年多的工夫顯然無法讓全軍完成換裝,即使是陸戰一旅也還留存著一些三五式25.6㎜反坦克炮。

  或許它的威力並不強大,但它的戰鬥全重只有305㎏,官兵們能夠容易的把它拆解之後一起帶過河。

  一樣兵器再優良,也得及時出現在戰場上。

  排列為楔形隊形的16輛A9型和A10型巡洋坦克衝在最前邊,進攻正面寬度接近七百米。

  前者的正面裝甲厚度不過14㎜,過於脆弱,所以其後繼者A10型巡洋坦克的正面裝甲被加厚至30㎜。

  “咚!”

  “Biu——”

  “咚!咚!咚!”

  在將對方放到不足五百米後,分散佈置的五門三五式反坦克炮才一齊開火!

  炮組成員們行雲流水般的動作幾乎發揮出了這種小口徑反坦克的全部潛能——半自動開閂的它理論上能達到每分鐘二十發的誇張射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