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明餘暉 作品

第二六七章 以小博大、以戰術撬動戰略;儀鸞司出動

  正因如此,他們也非常依賴預先提供的情報,一旦情報失誤,別說裝甲單位和步兵單位了,即使是二線的守備單位乃至民兵都可能重創他們。

  對於深入敵境的特種部隊而言,提前暴露基本就意味著失敗,遭到擁有火力優勢的敵軍卻無友軍支援,只依靠狙擊步槍、衝鋒槍、輕機槍、槍榴彈又如何能對付重機槍、迫擊炮、裝甲車呢?

  指望用狙擊步槍抗衡敵軍的重機槍與迫擊炮?當重機槍在六、七百米外傾瀉的密集子彈飛來時,孰能安然自若的繼續瞄準呢?至於射程好幾裡遠的迫擊炮,那就更不可能了。

  這就不得不提“特種兵被女民兵使用迫擊炮團滅”的經典案例了。

  不同於明軍,英、法、德、美等西方軍隊往往將偵察分隊作為大部隊的前出觸角,執行相對來說比較大張旗鼓的武裝偵察或火力偵察任務,為大部隊摸清敵軍的前沿部署。

  而明軍的偵察分隊則更強調隱蔽的縱深滲透,儘量避免交火,神不知鬼不覺地滲透至敵軍戰線後方,偵察情況之後再悄然撤退。

  他們的戰術包括:潛伏滲透繪製佈防圖、捕捉落單敵軍士兵來審訊出情報、觀測目標來引導己方炮擊或空襲、破壞關鍵設施等等。

  這可以說是歷史傳承下來的一貫風格——夜不收、緝事軍、尖哨等古代明軍的斥候單位就經常幹著這樣的活,深入草原、尋摸敵軍動向、綁架蒙古人來盤問消息。

  不過,因為手段單一(只能徒步滲透)、訓練有限(沒有接受長期生存訓練等等)、器材不足(缺乏便攜式通訊器材等等),即使是明軍的偵察分隊也只能執行淺近縱深的任務。

  而專業特種部隊的存在則可以填補這一空白——訓練有素的特種部隊可以通過空投方式進入縱深,執行遠程偵察任務。

  譬如美國人在越戰期間成立的Lrrp(長距離偵察巡邏隊),主要就是負責進行深遠縱深的任務。

  鑑於太平洋戰爭的地域特點,這兒註定無法像歐洲平原一樣出現大兵團硬碰硬,陸戰的規模總體上是較小的、稀碎的、零散的。

  這種條件下,倒也是機動靈活、神出鬼沒的特種部隊大施拳腳的好地方。

  “那句話咋說的來著?‘準備好獵手部隊,給敵人帶去神殺鬼沒的恐怖’。”周長風嘀咕了一句歷史上某個叼著雪茄的胖子首相對特種空勤團的指示。

  有歷史上英國特種空勤團對挪威重水工廠的突襲、德國勃蘭登堡部隊橡樹行動營救貝尼託等等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的例子,周長風很期待在今後的大戰中大明特種部隊的表現。

  不過在那以前,他們恐怕得先在東瀛列島上練練手了。

  次日。

  湖州府,太湖南畔。天色剛剛大亮,水草豐茂,一群野鴨在蘆葦蕩中緩緩穿梭著。

  但隨著嘩啦嘩啦的輕微划水聲傳來,這群本來怡然自得的野鴨受了驚,快速向旁邊遊走了。

  十幾個身影半潛在水中,正在向岸邊移動著。

  他們每個人身前都漂著一團包裹——這是把行裝用雨披包裝起來製成的簡易漂浮物,用於輔助泅渡。

  即使水性不錯,可要帶著高達六十斤的負重完成一、二里遠的武裝泅渡,對體力的考驗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靠了岸,還要分組掩護,一部分人持槍戒備、一部分人迅速穿戴行裝。

  然而正當大家準備繼續時,卻有摩托車的轟鳴聲蔥遠處傳來。

  一輛二輪輕型摩托車飛馳在土路上,最後停在了眾人的面前,前來傳令的下士招呼道:“有急事,收工!去外邊坐車回營!”

  呼!累死人不償命的訓練可以暫緩了?

  士兵們差點兒就沒忍住歡呼雀躍了,他們隨便收拾了一下,大搖大擺地離開了訓練區域。

  等返回了臨時駐訓的營地,大家毫不講究的席地而坐,很自覺地分解了各自的武器,將溼漉漉的零件擦乾。

  槍是士兵的生命,不把它精心保養好,上了戰場出故障可就會沒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