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明餘暉 作品

第八十六章 飛赴巴達維亞


                 巴達維亞,原名雅加達,這是一座歷史不短的港城,早在六百多年前就有了雛形,當時名叫巽他加拉巴,意為椰子。

  安元7522年、即嘉靖元年的時候,萬丹王國征服該地並重新擴建港城,並改稱為雅加達,意為勝利之城。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荷屬東印杜公司的到來,這兒迎來了西方殖民者,雅加達被又改稱巴達維亞。

  可以說巴達維亞的繁榮少不了中國人的幫助,當時的主要擴建工程,比如護城河、城牆、屋舍的建設均由來自大明的移民承包和實施,那些因為明末清初的戰亂而選擇出海逃亡的人們又不少就來到了這兒定居。

  例如在安元7699年,不包括城外、只計巴達維亞城中的人口,華僑就佔了四成之多。

  但可嘆的是,南洋華僑的歷史就是一部血淚史。

  歷史上,為了爭奪南洋的貿易主導地位,西班牙人於7603年對菲律賓的華僑舉起屠刀,致使二萬四千餘人罹難;在那之後,儘管危險很大,仍舊有許多人冒險下南洋,安元7639年時,西班牙人強迫華僑交納高額賦稅,誘發起義,而在這第二次的迫害中又再度導致二萬餘人傷亡。

  明清也好、唐宋也罷,歷朝歷代朝廷對於海外僑民都不太重視。

  因為在下南洋的要麼是商人要麼是流民,一類地位卑賤、一類是天朝棄民,自然不受待見。

  當年明神宗萬曆皇帝得知菲律賓發生的事情後,也只是如是令道:“呂宋,也著嚴加曉諭,毋聽奸徒煽惑,擾害商民。”

  雖然表示了比較嚴厲的態度,但毫無意義,三大徵之後的明朝無力征伐,也不可能為了這事出海大興兵戈。

  明朝地方官員的態度則比較不屑與露骨,福建巡撫徐學聚稱:“又海外爭奪,未知禍首。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戈?兵之反以勞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