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無水 作品

第1142章 覆水難收

    大漢的貨幣非常混亂,開始的時候繼承秦國的半兩,後來劉邦搞了個小半兩,呂雉的時候又搞了個八銖錢,可實際上質量奇差,而且因為價值太高,對於小額貿易極為不方便。

    這個時代哪裡來的那麼多大宗貿易,更多的花費用處都是日常生活的小開銷。

    呂雉當初弄面值這麼大的八銖錢出來,本質上是想要進行經濟掠奪。

    只不過大漢的百姓們雖然淳樸,可卻不是傻子。

    開頭吃虧之後,立馬就不認這粗製濫造的玩意了。

    呂后為了搞錢,在百姓們不認八銖錢,又弄了個五分錢出來。可惜換湯不換藥,本質上還是屬於貨幣掠奪的一種。

    文景時期,又弄出來了四銖半兩。

    這次稍微良心了一些,可架不住諸侯與劉氏諸侯王們一起開爐子鑄造私錢。用劣錢驅逐了良幣。

    等到王霄上位,天下間流通著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錢幣。

    這些錢幣的大小,輕重都不一樣。不但交易起來非常不方便,而且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的生產與物資交換。

    所以王霄非常乾脆的選擇拋棄前邊的這些脫胎於秦半兩的半兩錢,另起爐灶搞了五銖錢出來。

    他讓少府做的這些五銖錢絕對是良心製作,最起碼銅的份量十足。

    古代銅錢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含銅量的多少。

    因為銅在華夏這兒,屬於稀缺資源。而且越是稀缺,還越是被製作成各種銅器,用來祭祀與陪葬。這就更進一步的增加了缺銅的困擾。

    錢幣含銅量高,那就是良幣,有良心的貨幣。

    而錢幣含銅量低的話,那自然就是劣幣。專門用來坑人的劣幣。

    大漢從立國開始到現在,歷朝歷代從天子太后到劉氏諸侯王與勳貴們不停的開爐鑄幣,幾乎都是劣幣。

    倒不是說他們的心都是黑的,而是因為缺銅啊。

    華夏曆來缺銅,鐵礦石倒是不少,哪怕含鐵量不高,可總量實際上卻是很大。

    缺銅的事情,對於王霄來說並不算什麼困難。

    因為他知道哪裡是銅礦,哪裡有露天銅礦,哪裡有比較容易開採的銅礦。

    早在上位之初,王霄就安排少府的人去那些容易開採的銅礦建礦修路。幾年下來,那些地方已經開始大規模產銅。

    當然了,這裡說的大規模是相對於這個時代來說。

    要是和後世相比,那真的是連人家手指頭縫裡露出來的渣滓都比不上。

    王霄從未想過拿這些銅去做什麼銅器用來祭祀,或者是送進陵墓之中。

    這幾年積攢下來的銅,他全都拿去鑄錢了。

    王霄已經下定決心,要重整大漢那混亂的貨幣市場。

    大漢這裡沒人能比他更加清楚,經濟體系是多麼的重要。哪怕大漢只是小農經濟,也得首先把貨幣市場給整頓妥當。

    至於說有人收集大量銅錢,融了之後做銅器賺取差價什麼的。

    早早收回全國鑄幣權的王霄,早就有了應對方式。

    “融錢者斬,舉報者獎勵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