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無水 作品

第776章 艱難的完成

    而王霄,隨著氣候狀況逐漸好轉,他也大幅度減少了四處奔波的時間。

    主要精力都是用在了自己的府上,與徒弟們交流技術。一直等到那些外來的農產種子送過來,他才算是再次忙碌起來。

    等到西班牙人從南美洲運銀的大船,帶來了高產作物與耐生存的作物種子之後,百姓們的生存條件將會大幅度提高。

    種植農產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這種外來的舶來品,華夏的百姓們都是謹慎的很。

    因為一旦種植失敗,就等於一年沒有收成,那就得全家餓死了。

    這次運氣好,是因為有王霄幫忙把關外加傳授技術。

    像是土豆發芽有毒,絕對不能吃。應該如何地窖儲藏,種植的時候太過於耗水必須輪種什麼的。

    這些技術都是要一代代人不斷累積起來,進行大量的實驗和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這個過程很漫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就像是最簡單的,土豆發芽有毒是怎麼知道的?還不是吃出來的。

    王霄提前把事情捅出來,不僅僅是讓更多的人能吃飽飯而活下來,也讓很多人避免了土豆中毒。

    他轉職成了一位農學家,重要的工作成了想方設法的傳授農學。

    早在秦時時空的時候,王霄就認真學習過農家的思想。

    再加上他從現代世界蒐集到的各種資料,傳授各地百姓們的農業知識,各地百姓們都對他奉若神靈。

    王霄除了教授徒弟們各種技術之外,主要工作就是成立農學會。

    按照區域劃分,每到一府一縣,就從當地各村鎮招來一批里長甲長,親自傳授相應的農業知識。並且分發印刷出來的書冊。

    大明的讀書識字率很是悲催,不過有賴於其龐大的人口基數,總體數量還不算少。

    各村各鎮找個識字的讀農業技術冊子,也不算什麼難題。

    這些人學會了之後,回到各自的村子裡再傳授給其他人。

    沒有網絡的時代裡,這或許就是最好的技術傳播手段。反正王霄是想不到別的更好的辦法了。

    這些來自各村的老農們雖然絕大部分都不識字,可幹了一輩子的農活,王霄教授的東西,那真的是一點就通。

    就算是那些從遙遠的南美洲漂洋過海運送過來的東西,他們只需要真正的種植一季就能確信好與不好。

    換做以往的時候,肯定是不行。因為絕大部分的農民只有很少的田地。

    養家餬口尚且不夠,更何況是種植從未有過驗證的新式種子。

    現在的話,隨著大規模的重新分地,每家每戶的耕地面積已經是大規模的擴大,拿出一小部分來種植新式的種子,也是可以的。

    至於土地奇缺的大明朝廷,是如何拿出大片的土地分發給百姓的。這就要從皇帝的轉變說起。

    以往崇禎皇帝看重面子,所以對於藩王宗室的罪行大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等到大明要亡國了,被受刺激的崇禎皇帝,才在王霄的一再慫恿下發生了劇烈的態度轉變。

    真正下定決心要打靖難之役,做第二個朱棣之後。更是乾脆的下旨徹底廢除各地藩王。

    藩王都沒有了,那他們分封的土地以及巧取豪奪出來的土地自然是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