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無水 作品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晉地事 (上)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被嚇跑了之後,並沒有在晉地停留。

    他是一路退回到了長安城,也是他之前登基的地方。

    而晉地原本屬於望風而降,之前各地府縣看到李自成勢大,直接就是投了。

    不過等到李自成潰逃回長安,晉地立馬就是重新打出了大明的旗號,各地皆反。

    可誰曾想,大明京師卻是接連發生重大變故。

    皇帝也不知道是受到了什麼刺激,居然自稱反賊,還要重來靖難之役。

    之後就是一連串的聖旨發了過來。

    從釋奴令到沒收田產,從取消賤籍到廢除讀書人特權,從清查各衛所軍戶到命令抓捕晉商入京等等等等。

    這一連串的聖旨,讓底層百姓們歡呼雀躍,可在中上層卻是被視為‘此乃亂命!’

    晉商之中,人在京師的已經被抓,送進了北鎮撫司給大師傅們磨礪手藝。

    而那些還在晉地的,一個個都有著巨大的能量與號召力。

    整個晉地都拒絕執行皇帝的聖旨,然後就陷入了一種左右不靠的尷尬境地。

    大明也不管他們,只是接送那些從晉地逃亡去北直隸的人。

    李自成那邊得知晉地叛亂,自然不可能再重新收納他們。

    一時之間,晉地反倒是成了沒人要的不管之地。

    各處府縣都是由當地士紳組建的民團把控,形成了一種實質性的割據藩鎮。

    崇禎下令徵收練餉,並且允許各地士紳自行組建地方武裝,正是導致明末亂世的根源所在。

    至於各地官府,大明朝廷是流官制度,本地人不允許在本地為官。

    所以各地官府都是外地人,失去了朝廷大義之後,面對當地士紳毫無應對的辦法。

    要麼就是棄官回家,要麼就是奔走京師長安,實在不行那就和當地士紳合流。

    這種畸形的古怪環境,卻是在大明不管不問,李自成考慮留著這裡作為緩衝帶的關係,反而在亂世之中出現了難得的安寧。

    再加上這兩年天災逐漸減弱,晉地百姓至少能吃上飯了。

    當然了,這都是虛像。

    晉地的土地依舊是掌握在士紳們的手中,甚至直接對抗皇帝之後,他們乾脆撕破臉把能搶的田地都給搶了。

    普通百姓們,依舊是做牛做馬的奴隸,頂多是能多吃些糙米稀飯。

    在這種環境之下,時隔兩年之後,朝廷的大軍終於是來了。

    說的大軍有些過了,實際上加上後勤輔兵也就是不到兩萬人馬。

    不是王霄不捨得派兵,而是北地逐漸安頓下來,各地流民分田分房都要吃喝。

    在收糧之前,實在無力出動大規模的兵馬。

    這支新軍的統帥名為衛時春,乃是當代的宣城伯。

    宣城伯源於土木堡之變,當時于謙力主作戰,調動各地備倭兵入京勤王。

    時任濟南衛指揮使的衛穎就是被調動的兵馬之一。

    之後他立下不少功勳,一路升至五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在那場昏君打倒了明君的奪門之變的時候,衛穎站在了昏君這邊,因此功而獲封宣城伯的爵位。

    他們衛家的世襲爵位是伯爵,不過衛穎死的時候因功追封了侯爵,這個是榮譽爵位,不世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