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禎絕不上吊 作品

第822章 于謙死因(1)


                 殺了趙知縣,並不是曹化雨的最終目的。

  他還要掌控武清全縣!

  因此,派遣手下,假扮趙知縣,就成了曹化雨最好的選擇。

  若是尋常人,想要假扮知縣掌握一個縣,卻是千難萬難!

  知縣雖然獨大,縣內卻不完全是知縣說了算的。

  尤其是作為運河重鎮的武清。

  明朝萬曆13年,武清知縣陶允光在新建《文學泮池聚奎樓記》碑文中稱:“雍陽北拱神京,南襟滄渭”。

  京杭大運河,肩負的是南糧北輸的重任。

  只要作為都城,人口必然會暴增。

  那麼當地的糧食自然是不夠吃的。

  明朝除了萬曆改革後的明末這一段時間之外,一直都是實物稅。

  百姓上繳國家的,是糧食、絲麻、布匹……等等實物。

  京杭大運河自從開通之日起,就肩負著朝京師轉運糧食的重任。

  (當然,永樂疏通大運河之前,使用的是海運。)

  從元代定都北京起,在大運河沿岸設置了多個大型糧倉,其中之一,就設置在武清。

  武清的這個糧倉有多大?

  先看看這個記載:“設有14倉,每一個倉包括50到80個倉廒,(倉廒:就相當於一個大倉庫)。

  每個廒大約在三間左右,這麼算來,十四倉的倉庫數大約在2600~2700之間。

  十四倉儲糧226萬石左右。”

  就算按照平均數,武清的這個糧倉,能儲糧16萬石。

  按照一石糧食160斤算,就是2582萬斤,也就是12914噸。

  最少能儲存一萬三千噸糧食,由此,就可以知道武清地位的重要性了。

  也就是動手的是曹化雨這個錦衣衛南堂理事。

  換了其他人,想要這麼幹,自己全家的腦袋先掉了……

  ……

  明朝時,全國的農業水平,已經數倍於前。

  實際上,明朝經濟的繁榮程度,社會物資的富饒狀態,是後世人完全無法理解的。

  雖然因為缺糧,導致了大明的滅亡。(直觀主因。)

  但是,明朝糧價的穩定時間之長,卻是歷史之最。

  從開國到萬曆末期,這長達250年左右的漫長時間,明代糧食始終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