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禎絕不上吊 作品

第682章 亂我民心者,亂棍打死,革除全家功名,三代不得為官


                 為什麼?

  為什麼明朝的稅收制度這麼奇葩?

  要知道,一個政權,她的各種制度,都是由官員制定的。

  封建時代的王朝規矩是什麼——君權與相權的妥協。

  或者說句最直白的:皇帝與官員之間的平衡。

  有史以來,不分中外,王朝能夠延續的前提就是君權的妥協。

  翻翻歷史:強勢的君權王朝,都不會長久——官員沒有權利,就會換了一個能讓他們有權利的王朝。

  這一點是亙古不變的。

  也就是說,王朝制度的根,在官員手上。

  當一個王朝內的官員,都演變成一個階層的時候,這個王朝的制度……

  就傾斜了!

  明朝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朝代,哪怕她的官員,出身平民人家,佔據了近一半。

  但是,在明朝這種官場氛圍下,這些官員,迅速進化成了統一的階層。

  他們代表的就是豪紳的利益。

  不能同流合汙的官員,迅速就被架空,被排擠,被剷除!

  根如此了……

  明朝制度自然就如此奇葩了。

  因為種地的——無權無勢,沒人吶喊。

  因為經商的——有錢請客拉關係(本身就是官場一員),國家制度自然向他們傾斜。

  這也就造成了種地百姓,越種越窮;士紳人家,越來越富的現象。

  為什麼我用了“非江南地區”——因為江南地區自朱元璋起,用“紙鈔交納四成,拖欠四成,實交不足兩成”的納稅方式,就成了慣例。

  貫穿整個明朝,不分大明、南明。

  這一點,恰恰是士紳階層,能夠把持官員屬性的關鍵所在!

  這種官紳勾結的模式,狹義來講,一直持續到清初。

  不能談廣義……

  直到愛新覺羅家的大刀片子亂砍之後,才老實了一些……

  在這種被江南文人豪紳集團把控的稅收制度下——

  當納稅大頭的北方,在常年乾旱、民不聊生,爆發了普遍性的農民起義後,明朝就亡了……

  這就是明亡的前倆字——“天災”。

  實際上,北方百姓,跟隨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農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