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禎絕不上吊 作品

第172章 劉體純的飛虎營

  由此拉開了明朝火力大躍進的序幕。

  雖然這一場海戰中,繳獲的佛郎機,都是百十斤不到的小炮。

  但是,在朝野的支持下,從嘉靖朝開始,官方一直都在對佛郎機進行改進。

  甚至,這種改進,以至於讓西方傳教士看了都大吃一驚。

  佛郎機從最早的僅僅幾十斤小炮,演變到了現在各種型號林立,大小各異——

  有艦炮、城防炮、戰車炮、野戰炮、步兵炮(因為小,明人稱為槍)、騎兵炮(同前)……

  有幾十斤,百十斤,幾百斤……甚至有了數千斤的重型佛郎機。

  單單嘉靖一朝,得到佛郎機的短短四十年時間,明朝就製造了超過三萬門佛郎機!

  此時大明的國力之強,可見一斑。

  並且,善於總結的明人,還給佛郎機炮加裝了炮車,和轉向系統,從而更加適應戰場。

  就連每門火炮的子銃,也增加到了七具之多!

  也就是說,只要明軍想要,這種火炮的射速,能夠一直維持在最快速的狀態。(大約六秒一發。)

  百年後。

  1625年,明朝廣州府推官的鄧士亮(湖北赤壁人),又打撈了東印度公司“獨角獸”號沉船。

  得到18磅前裝大炮36門,並送達京師22門。

  朝廷加以改良,從而有了射程超遠的紅夷大炮。

  然而,佛郎機火炮的地位,在明朝並沒有下降多少。

  (後世有過驗證,七具子銃的佛郎機,只要有人裝填子銃,就可以保持每分鐘十發的射速。

  這是三分鐘才能打一發的紅夷大炮遠遠不及的。

  當然,後者的優勢在於密封,因而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關於紅夷大炮,有一個誤區,世人都認為是徐光啟最先購買的,實則不然。

  當時,葡萄牙的鑄鐵技術是不如大明的,設在澳門的造炮廠,澳門葡萄牙人只負責鑄造銅炮,鐵炮則是由明朝匠人制造。

  天啟二年1622年,張燾、孫學詩遠赴澳門購炮22門,然而葡萄牙人使了個壞,試射時,第一門就炸膛了。

  徐光啟因此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