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貓呀呀 作品

第125章 眼鏡

(我們國家很強,但因為現/代物理學大廈基本是由西/方建起來。不管他們是怎麼爆發的,我們確實還是有很多要追趕的地方。

我們只有繼續加強科研工作,繼續努力,才能讓他們坐下來好好聽人話。)

(其實這就相當於物種入/侵,在自己的領土上混的不咋地,但一旦跑到別的地方,沒有了競爭壓力,瞬間就蓬勃發展了。

就比如說在當時的清朝是處於被打壓的狀態,但是跑到了別的地方,壓迫他們的東西沒有了,所以迎來了發展[看])

(我在英/國教材上看到的全是抹去了z國的身影,包括青蒿素[捂臉]

都能說是埃/及怎麼樣希/臘怎麼樣……)

——————

孫雲球聽天幕談起自己,滿面紅光,人生的追求是什麼,莫過於此了!!!

竟然還被譽為“科學巨人”,孫雲球激動的不知說什麼好了,原來被後人銘記是這種感覺,真是聞寵若驚,心花怒放啊!

可他竟然34就去世了,而且還歷經了兩個朝代,孫雲球想起目前的形勢,心緒不定。

孫雲球出生於崇禎初年的一個已衰落的官宦之家中。

他年幼時,隨父母遷居蘇州虎丘山畔,自幼聰穎異常,13歲即為吳江縣鄉學生。

不久父親去世,又遇明朝滅亡,清軍南下。生計艱難,他遂以採集出售中草藥謀生。

他喜愛科學研究,尤其對機械製造頗有天賦。如今不再科舉,便刻苦鑽研數學知識,探討測量、幾何之法。《吳縣誌》說他“精於測量,凡有所製造,時人服其奇巧”。

許多人視力不佳,做事不便,但眼鏡價格高昂,孫雲球下定決心,要研發出價格更低,使用方便的眼鏡。

他能夠根據患者年齡、疾症的不同而“隨目配鏡”。

孫雲球做的眼鏡效果明顯,深受歡迎,人們爭相購買,他的舅舅董某便是受益者之一。

身為秀才的董某近視嚴重“閱文繕寫,在見寸以內”。使用眼鏡後,視力大為改善“頓使目光遠一尺有餘”。

後來董某鄉試中舉,孫雲球製作的眼鏡或許也有一份功勞。

孫氏眼鏡暢銷全國,為了讓更多眼疾患者用上質優價廉的眼鏡,孫雲球總結多年制鏡經驗,寫成《鏡史》一書。

他在書中仔細介紹了制鏡的歷史、原理和方法,各地制鏡者都可據此製造光學鏡片。

《鏡史》的暢銷促進國內眼鏡製造業快速發展,眼鏡價格也隨之一路走低,從幾十金降為七八金。

到了順治年間,蘇杭人大量製造、販賣眼鏡。

每副值銀最貴不過七八分,甚至四五分,二三分都可購買以改善視力,便宜的價格最終使一般百姓都能使用。

孫雲球一生製造各類光學儀器達七十餘種,憑一己之力將華夏的光學制造業推向新的起點,可惜英年早逝,享年34歲。

清,康熙本來聽的極為不滿,孫雲球活到了康熙年,為何稱他為“明末科學巨人”,這分明是我大清之人!

結果又聽後世憤怒於清的不重視,說清錯過了許多,他的臉色又青又白,幾欲解釋,卻覺得徒勞,天幕又聽不見……

一句清末發生的事,打擊了國/人的信心,讓他怒火中燒,無處發洩,只得把硯臺往地下狠狠一砸!

怎麼會這樣,大清是怎麼一步步落到這樣的地步的,天幕未出現前,明明一切欣欣向榮,志得意滿,為何,暗處竟有這麼多汙穢!

那些後人為國外辯解的話語,那句崇洋媚外,讓他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