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貓呀呀 作品

第34章 印刷術


第34章 印刷術

蘇粒繼續往下刷,嗯,某app是不是偷聽了她的視頻電話,竟然給她推四大發明了!

【華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和紙張的發明是分不開的,紙的發明讓文字的記載變得更為便利,讓知識的獲得更為容易。

那印刷術的發明讓這個過程得到了進一步的跳躍式的發展。

在印刷術之前,書籍只能由人手工來抄寫,甚至出現了以此來維生的職業,叫傭書。

但傭書抄寫的書終歸有限。

書少了,讀書認字的人也就少,讀書人少,抄書的人也就變少,這簡直就是套娃一般的惡性循環。直到隋唐的時候,有人發明了雕版印刷。

讓我們來看看雕版印刷術的工作流程——

先找來合適大小的木材,將經板大致的雛形做出來,用刀在表面來回刮蹭,使其更加平整。

經板刮平以後需要用水浸泡一段時間,然後抹上膠水,將需要雕刻的經書紙反著貼上。(這裡的膠水一般是用牛角搗碎,然後熬成膏製成的。)

等到膠水完全乾燥,用手擦掉經書的紙,此時只有文字留在版面上,隨後抹上油,目的是為了讓經文變得更加清晰,師傅拿出刻刀,先按經文的大小大致雕刻出輪廓,然後再慢慢勾勒出細節。

經板雕刻好以後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紙需要提前一天放在水中浸泡溼潤,然後堆在牆角用石頭壓住,這樣印刷的時候紙張不易碎,經板印刷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一般由老師傅來操作,先用刷子蘸墨,在經板上表面刷一下,接著用白紙附在板上,另一位師傅用滾筒由下到上按壓,力度必須均勻適中,印出來的經文清晰工整才算成功,印好的經文放在室外晾乾,整理完畢,由師傅一張一張檢查後才能裝訂成冊。

……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

第一,雕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板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畢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經驗。

經驗經過反覆實驗,在宋仁宗慶曆年間,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技術革命。

畢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活字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

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體凸起的高度和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然後用火燒硬,做成單個的膠泥活字。

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板內有重複字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也可以隨制隨用。

為了方便挑選簡字,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紙條標明。

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做底託,上面放一層松脂、蠟和紙灰等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撿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板。

在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墨附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可以完成印刷了。

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盒子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的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

畢昇還實驗過木活字,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均,刻制困難,而且木活字沾水後容易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後,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昇沒有采用。

……

他的發明比德國的谷騰堡早了四百年。

歐洲的史學界大致認為,谷騰堡正是受了畢昇活字印刷術的影響,這才發明出了鉛活字。他們承認活字印刷術是來源於中國的。

比如,西班牙的《中華大帝國史》中就提出,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谷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