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琴煮魚 作品

第8章 隱藏的一切

 洪武九年七月,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將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晉二王前往“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 ,使他們瞭解明朝的基業由何而興。朝堂上,太監宣讀了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昔我皇祖,肇基鳳陽,開創大明之基。今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將赴封地,以承藩王之重任。為使其深明祖宗之德,朕特命朱棣與秦、晉二王,同赴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以知我明朝之基業由何而興。 

 鳳陽之地,乃我皇祖初創之基,山河壯麗,人文薈萃。望諸王於此,緬懷祖宗之艱苦創業,感念國家之繁榮昌盛。更當以此為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共策國家之繁榮,永葆大明之昌盛。 

 特此詔示,咸宜遵奉。 

 欽此。 

 聖旨既宣,群臣跪聽。皇帝朱元璋復言曰:“朕定於三日後,偕同三藩親王先行巡視鳳陽,親臨祖陵,視察修繕之進度。茲事體大,朕必親自過目,以安祖宗之靈,亦以彰顯朕之孝誠。 

 是時,太子朱標監國,李相輔政。凡軍國大事,太子與李相先行商議,共策大計。若有不決之事,再報於朕,朕當裁斷。此朕之託腹,望太子與李相恪盡職守,共維國家之安定,以慰朕心。 

 朕之決策,已宣示於眾。咸宜遵奉,欽此。” 

 言畢,群臣齊聲頌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善長與胡惟庸同在內閣,共理朝政。今年李善長身體欠安,遂將具體事務委於胡惟庸,自己則專注於決斷大事。在應對朱元璋問政時,多以胡惟庸為主答,李善長則附議之,唯遇特別重大之事,方親自解釋或給出意見。然此局面,於三人皆不滿。 

 朱元璋欲易李善長之位,使胡惟庸繼之,然因劉伯溫新逝,暫無合適之人以制衡。按正史所載,李善長本應回鄉養老,然因朱棣與藍玉之衝突,朱元璋與李善長皆選擇留任。李善長雖欲辭官,然朱元璋挽留之,故留任至今。胡惟庸亦欲李善長去,然不欲其速去,因己之班底尚未成熟,尚需時日以培養。 

 三人皆明此理,然無可奈何,只得勉強支撐。此皆權謀之鬥,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明朝政壇之風雲變幻,由此可見一斑。 

 胡惟庸蹙眉問道:“李相,您對皇上此番安排,究竟有何看法?”李善長輕嘆一聲,目光深邃地注視著胡惟庸,緩緩說道:“你還看不出來嗎?皇上意在逐步將權力轉移至你和太子手中,而我不過是個過渡。你遲遲不願表態,無非是想讓我多留些時日,以便你培養自己的勢力。然而,一旦我離去,你仍需面對決斷之責。你若想借他人之口表達己意,卻又不想揹負罵名或承擔責任,此等心思,我豈能不知?” 

 胡惟庸聞言,面色微變,卻未立即反駁。他心知李善長所言非虛,自己確實存有私心與野心,不願輕易表露立場,更不願輕易承擔責任。他想借李善長之力穩住局面,同時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以便在適當的時機取而代之。然而,他也清楚,這樣的做法終非長久之計,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和方式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