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282章 後裝槍的設想

 “諸位可以想一想我朝的佛郎機炮。”

 “佛郎機炮?”郭守敬、李恩兩人喃喃自語地說道。

 “陛下可是打算把佛郎機的裝填方式用在米涅步槍上?”

 聰明人果然一點就透,既然佛郎機是後裝的,為何步槍不能後裝?提前把子銃做好,臨戰之時,只需要把子銃裝進槍筒,放置火帽即可。

 這樣做必然極大的提高射速!

 趙昺想到了一個火器專家。

 趙士禎,明代火器專家,浙江樂清人,就是現在的溫州。

 迅雷銃,掣電銃,火箭溜這些都是趙士禎發明的。

 迅雷銃發明於萬曆二十六年,即1598年。

 這是一種單兵武器,又稱多管轉膛炮,槍身共有5支槍管。

 最重要的這種迅雷銃屬於轉輪火器,每打完一發彈藥,把槍筒手動72度旋轉,即可發射下一枚彈藥。

 後來趙士禎還發明瞭18發的改進版的迅雷銃,最多的甚至達到了40個槍筒,可以說是機關槍的始祖。

 同一年,趙士禎又發明了掣電銃,這是一款後裝槍。

 這種單兵武器吸取了魯密銃及佛郎機的優點研製而成。採用後裝方式供彈。臨戰之時,從槍筒的後面插入一枚子銃。

 這種後裝掣電銃雖然射速極快,但卻始終沒有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

 還是氣密性的問題。

 步兵使用的武器,首先要考慮射程和威力的問題。

 不管是佛郎機炮還是掣電槍都存在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便是密封性能都不太好。

 俗稱:“漏氣。”

 事實上,不管是火繩槍、燧發槍,甚至火帽槍也一樣,都漏氣。

 後裝槍則進一步增加了火藥燃燒氣體的洩漏量。

 這便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前裝槍大行其道的原因。

 這個時間長達近五百年之久。

 趙昺的火器也一個樣,也不能改變“漏氣”現象。只不過趙昺的火藥性能更好,鍊鋼技術更加先進,從而一定程度彌補了氣密性不足的問題。

 這屬於瓶頸,已經不是昌江製造局的問題了,而是任誰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趙士禎作為一名火器專家,擅長製作連發和後裝火器。其原理並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受當時生產力水平所限,無法解決“漏氣”的問題。

 同樣,西方的後裝火器種類更是繁多,五花八門。為了解決“漏氣”問題,有用擰緊一個螺絲來閉氣,也有用閉鎖後膛的方式來閉氣。

 其中閉鎖後膛的方式基本上和後世的炮閂沒有什麼兩樣。

 不管什麼方式,依然無法保證足夠的氣密性。

 這種情況直到1835年德萊賽栓動步槍的問世,才逐漸解決氣密性的問題。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款制式栓動步槍,採用的是紙殼定裝彈藥。

 這種定裝彈藥用紙殼包裹,最前端為彈頭,中間為雷酸汞點火片,也就是底火,最尾部為發射用的火藥。

 發射的時候槍手只需要扣動扳機,釋放槍栓內的彈簧使撞針向前撞擊點火片,便可引燃彈殼裡的發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