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139章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百姓吃飯問題自然而然成為歷朝歷代頭等大事,所以重農抑商的國策也是有原因的。 

 而宋朝是罕見的鼓勵商業的一個朝代,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高度繁榮。 

 “那朕再考考你,你說糧食因何而興,又因何而廢?”趙昺看著吃癟的武壘忍不住發問道。 

 “糧食因何而興,因何而廢?陛下這是什麼意思?” 

 “哈哈,這糧食啊因水而興,因水而廢。” 

 “卑職明白了,沒有水哪能種出糧食來,這水多了糧食就壞掉了。” 

 “嘿,不錯,沒想到你這腦袋瓜子還挺靈光呢。” 

 “……” 

 “朕打算在每一個村,每一個縣,每一個州,每一個府,每一路都設置不同級別的糧倉,以便解決百姓在災年吃飯的問題。” 

 “啊,陛下,這些朝廷大事卑職可不敢插嘴。” 這可是陸相公的事情,朝廷大事豈是我一個小跟班能評論的。 

 “你小子沒看過報紙麼?” 

 “卑職看過報紙啊,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包羅萬象,甚至還有議論朝廷大事的。不過卑職最喜歡看的還是那種連載的小說,有個叫蒼莽山的作者,雖然囉囉嗦嗦寫得不怎麼樣,唯獨更新挺及時的。” 

 “那不就得了,讓你說說又有何妨。朕說過,凡我大宋子民,無論軍民還是農夫小販,凡是從事生產活動的都可以討論國事。當然了那些學堂裡的學生就算了,啥也不做有什麼資格評論朝政。” 

 這些學生們啊,讀好書就行了。 

 趙昺的這一條規定,有點類似老朱。 

 朱太祖開國之後,就立下規矩,大明的朝政得失,農夫可以議論,軍戶可以議論,小商小販亦可以議論,市井小民也可以議論。 

 唯獨不能議論朝政的就是學子們。 

 2022年1月6日,杭州城西的餘杭古鎮的太炎小學(原餘杭孔廟遺址)發現一塊明洪武年間(1382)敕榜諭眾碑,至今約640年。 

 碑文很長,簡短引用一段: 

 “軍民一切利病,並不許生員建言。果有一切軍民利病,許當該有司、在野賢人、有志壯士、質樸農夫、商賈技藝皆可言之,諸人毋得阻擋,唯生員不許。” 

 (餘杭晨報,2022年07月25日,第四版,曾報道過這件事情:“一塊有“故事”的石碑——敕榜諭眾碑”。感興趣的書友們去搜索一下。) 

 從宋代開始,華夏糧食供應主要來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太湖、鄱陽湖和洞庭湖一帶。 

 “蘇湖熟,天下足。”這個諺語自南宋時期開始流傳。 

 蘇指蘇州,今江蘇吳縣一帶,太湖以東。湖指湖州,今浙江吳興一帶,太湖以南。 

 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大小河流密佈,被稱為“水鄉澤國”。 

 自高宗皇帝開始便興修水利,加之宋朝種植技術的發展進步,並且使用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深耕細作,使得這一帶成為南宋的“糧倉”。 

 畝產可達五六石(宋朝一石120斤)。 

 特釀的,真是可惜了,這些地方都被敗光了。 

 趙昺心裡怒罵一聲。 

 不過好一點的是在瓊州暫時站穩了腳跟。瓊州也是個好地方,一年也是可以達到兩熟甚至三熟的。 

 “那敢情好,倘若每一個村都有一座糧倉,囤積一年之需,若遇到災年,定可高枕無憂啊。還是陛下您的這個辦法好。”武壘不失時機拍馬屁說道。 

 “太難了,重新打造一個大宋恐怕需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時間。到時候武壘你小子都成小老頭了,也不知道還能不能拿得動刀槍了。哈哈。” 

 “這……陛下,據卑職瞭解,其實我朝的糧倉制度已經很完善了,從朝廷到各路、各州府,都有糧倉準備糧食,而且還有義倉,災年可以無償的救濟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