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莽山 作品

第128章 金匱之盟的真相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鑑不遠,覆車繼軌。” 

 做臣子的低調一點,謹慎一點總沒有壞處。 

 至於說造反,趙與珞那是不敢想的,別看趙與珞位高權重,掌握數千錦衣衛,可一旦有了這種念頭,分分鐘鍾就被吳希奭的兵馬給拿下了。 

 甚至趙與珞有可能連錦衣衛內部都搞不定。 

 江鉦,江老將軍那一關就過不去。 

 造反,那也得有人跟著你不成。 

 趙與珞自問是沒有太祖皇帝當年在禁軍中那樣的威望。 

 無他,自從四月份即位半年以來,趙昺在軍中、民間那漸漸形成的威望都不是一個趙與珞可以相提並論的。 

 “哈哈,無妨。興王為趙氏多開枝散葉也是好事,我怎會怪罪興王呢。”趙昺擺擺手說道。 

 “臣多謝陛下體諒。”趙與珞連忙道。 

 “你們兩個是怎麼回事,這都午時了,坐在那不吃不喝,難道不餓麼?”為了緩解一下緊張的氣氛,趙昺故意岔開話題,看了看坐在一旁“瑟瑟發抖”的黃鶴和武壘。 

 所謂的“金匱之盟”是指,相傳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次年。),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自知命不久矣,臨終前太后急召宰相趙普入宮記錄遺言。 

 期間,杜太后對太祖說:“周世宗使幼兒治天下,若柴榮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 

 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 

 隨後,杜太后又對趙普吩咐道:“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 

 這便是傳說中杜太后在臨終前交代未來皇位的繼承問題。 

 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死後傳位於趙光美,趙廷美死後再傳位於太祖兒子的“金匱之盟”。 

 即,太祖傳位於太宗,太宗傳位於廷美,而廷美復傳太祖之子趙德昭。 

 趙普在杜太后病床前寫下誓言書。因為這份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然而,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是封建王朝帝位繼承的最基本制度。 

 沒有制度約束,那是要出大亂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