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恐怖如斯

 “丞相老臣謀國之言,考慮甚為周詳。一旦戰事開啟,一萬火槍怕是經不起幾次大戰的。”趙昺道。 

 大戰起,各種物質裝備消耗都是海量的 

 趙昺想了想,對著李有錢、張有德說道:“李校尉、張校尉,你們能有什麼辦法提高產量麼?” 

 “陛下,臣等一定竭盡所能,為陛下多打造火器。”李有錢和張有德說道。 

 “關鍵在於方法,你們現在是如何製作火槍的?”趙昺問道。 

 “回陛下,微臣讓每一名師傅帶上幾位學徒列為一組,每組再分別獨立打造出火器,互不干涉。”李有錢、張有德連忙回話道。 

 “形勢緊迫,大宋沒有多少時間。今後客套話就不要再說了。你們有沒有想過,火槍是由若干零部件組裝而成,比如打造槍筒的就只做槍筒,製作槍托的就專門只做槍托。這樣每一個部件,人人都是熟練匠人。只要提前規定好各部件的尺寸,各部件均採用標準化,最後再由專人完成組裝。能否提高效率?”趙昺擺擺手,對著兩位大匠說道。 

 趙昺把後世的標準化、流水線給照搬了過來。 

 “分別打造各種零部件,熟能生巧。各種部件尺寸相同,再最後組裝。妙啊,如此一來,即便有部件損壞,也可以方便維修更換。”兩人興奮地說道。 

 事實上,後世的所謂流水線作業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 

 秦人橫掃六國,靠的就是“馬快弩強”。秦人在製作弩機的過程中使用的就是流水線作業。 

 每一件武器,每一個零部件上面都寫有某某某監製的字樣。一旦在戰場上出了問題,監工脫不了干係的。 

 (相邦,呂不韋監製) 

 而且損壞的弩機可以隨時修理,只用把兩臺損壞的弩機拼湊鼓搗一下,就可以再次使用了。 

 “流水線”、“標準化”生產是人家秦人早都玩剩下的製作流程。 

 始皇帝搞得車同軌,書同文的目的其實就是標準化。 

 但千百年來華夏民間的工匠們依然喜歡各自為戰。 

 比如說一家鐵匠鋪,有顧客想要打造一把鋤頭,那麼這個打鐵匠人肯定是把活給包圓了,絕不會另外從別的地方購買一根鋤頭把進行組裝。 

 原因很簡單,在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時代,手藝人最看重的就是信用。 

 如果某位匠人打造一件產品使用了從別人家購買的配件,那麼這件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故障或者損壞,責任算誰的? 

 再加上技術不外傳的因素,所以在這個時代,一包到底成為主流。 

 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漢朝和秦朝的治國理念不同。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前漢罷黜諸子百家。 

 “士農工商”,工匠成為社會最底層。發明創造變成了奇技淫巧。 

 四書五經成為主流,至宋朝又出來了一首神童詩,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