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80章 亂世砥柱:唐肅宗李亨

 至德二載(757年),唐軍在肅宗的領導下,歷經苦戰,終於迎來了決定性的勝利。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指揮得當,士卒奮勇作戰,先是在西京長安外圍挫敗叛軍攻勢,隨後乘勝追擊,一舉收復長安。緊接著,唐軍揮師東進,於同年十月攻克洛陽,徹底粉碎了安祿山建立偽燕政權的野心。兩京的相繼收復,不僅極大提振了全國軍民的鬥志,也標誌著叛軍的囂張氣焰遭到了沉重打擊,唐王朝在逆境中實現了戰略反轉,為徹底平定叛亂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宦官干政與後宮之爭:晚年的政治風波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艱苦進程中,唐肅宗李亨採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以穩固戰局,其中一項重要決策便是倚重宦官力量,以魚朝恩為“觀軍容使”,賦予其統帥大軍的權力。魚朝恩因此成為歷史上罕見的掌握實權的宦官將領,這一舉措在短期內確實有助於加強軍令的統一與執行效率,特別是在叛亂初期,朝廷急需快速調動兵力、整合各方資源以應對叛軍的迅猛攻勢時,魚朝恩的特殊身份與皇帝的絕對信任使得軍事命令得以迅速傳達並得到貫徹。然而,此舉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開啟了宦官深度介入軍事指揮的先河,為日後宦官勢力的惡性膨脹埋下了隱患。 

 與此同時,肅宗晚年對張皇后的寵信亦成為宮廷政治的一大變量。張皇后並非僅滿足於後宮之主的地位,她積極參與朝政,甚至與宦官集團的核心人物李輔國勾結,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政治聯盟。李輔國借勢迅速崛起,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實質上掌握了軍政大權,其權勢之盛,以至於朝野上下皆懼其三分。這種宦官與後宮勢力的緊密結合,嚴重打破了原有的權力平衡,加劇了朝廷內部的分裂與混亂,為唐王朝的政治生態帶來了深刻且持久的負面影響。 

 寶應元年(762年),肅宗病重,無法處理日常政務,遂命太子李豫監國,代行皇帝之責。此時,張皇后意識到李輔國的存在對其子未來的皇位構成威脅,於是策劃了一場針對李輔國的暗殺行動,企圖一舉剷除這個權傾朝野的宦官巨頭。然而,陰謀敗露,宮廷內部瞬間陷入緊張的對峙狀態,一場激烈的權力鬥爭在所難免。得知此事的肅宗深受震撼,原本虛弱的身體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病情急劇惡化。這場突如其來的宮廷劇變,不僅暴露了肅宗晚年統治的脆弱與動盪,也預示了唐王朝在肅宗去世後即將面臨的更為嚴峻的宦官專權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