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之羽 作品

第36章 唐高宗李治:從文弱太子到一代雄主

 一、引言 

 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公元628年出生於長安,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在繁榮昌盛的大唐盛世中,李治以溫文爾雅的性格和深厚的學識素養,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被立為皇太子,開啟了他從儲君到帝王的人生歷程。 

 二、即位之初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終南山翠微宮駕崩,臨終之際,他特意將皇位繼承人——太子李治託付給了親信重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太宗對二人寄予厚望,強調李治自幼便以仁孝著稱,並囑咐他們務必竭誠輔佐新帝。同時,他也向李治表明,有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佐,國家政務可無憂慮。 

 六月一日,李治遵照父皇遺願即皇帝位,是為唐高宗,時年僅二十二歲。他深諳尊賢之道,立即任命舅父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並與褚遂良共同輔政。高宗對兩位重臣極為倚重,虛心採納他們的建議,使得永徽年間國泰民安,社會秩序井然,政策上延續了貞觀之治的優良傳統。 

 同年七月,在避諱問題上,有關部門提議更改部分官職名稱以避唐高宗名諱,但高宗鑑於貞觀時期並未因“世民”二字改諱,因此決定不作更改,展現了一種寬宏大度、尊重先帝遺風的姿態。 

 面對自然災害,如河東地震,高宗迅速下令派遣使者慰問災區並減免當地三年賦稅,體現出對民生疾苦的高度關注與及時救濟。此外,他還對朝廷重臣進行了調整與封賞,如任命李積為尚書左僕射,以及追贈房玄齡、高士廉等功臣,使他們在太宗廟庭配享祭祀,以此表彰他們的豐功偉績。 

 永徽元年,唐高宗立王氏為皇后,確立後宮正統;並在軍事上取得重大進展,例如高侃成功擒獲突厥車鼻可汗,並設立單于、瀚海二都護府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 

 然而,隨著永徽二年的到來,西突厥賀魯叛亂,沙缽略可汗攻入庭州,唐高宗果斷派兵平叛,彰顯了其對外部威脅的堅定應對能力。 

 至永徽四年,宮廷內部爆發了房遺愛等人謀反事件,這場政治危機直接觸及皇權核心。唐高宗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協助下,果斷剷除了這些企圖顛覆皇位的勢力,包括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皇室成員也因此事受牽連,或死或貶,從而有力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確保了大唐江山的穩定傳承。 

 三、乾綱獨斷 

 在唐高宗李治統治初期,一場圍繞皇后人選的重大政治變革正在悄然醞釀。早在太子時期,李治就與父親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私通,太宗駕崩後,按照規定,武氏出家為尼,但永徽元年(650年),李治在感業寺進香時與武則天重逢,兩人舊情復燃。一年後,武則天得以重返皇宮,並在宮廷鬥爭中逐漸嶄露頭角。 

 面對新羅與百濟的邊境衝突,高宗展現出作為萬國之主的責任感和外交手腕,他勸誡百濟歸還所侵佔的新羅領土,同時也對高麗等鄰國施加壓力,要求其不得插手干預。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高宗對周邊國家關係的精準把握以及維護和平穩定的決心。 

 然而,最為激烈的宮廷鬥爭在於皇后廢立之事。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晉升為昭儀,她深諳王皇后的心態,巧妙地博取了王皇后的支持和高宗的寵愛,導致原本受寵的王皇后和蕭淑妃地位漸失。隨著高宗決定廢王立武,此舉觸及到了朝中權臣的利益,尤其是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