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傷亡數字詳解


  一提到朝鮮戰爭中的傷亡,就有人用所謂的“美國朝鮮戰爭紀念碑”來說事,說上面刻了數字,這個數字就是最真實的!

  甚至還有人說:按美國的國家體制,在死亡人數上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差錯,否則如果有人沒有列上陣亡名單,沒有刻上朝鮮戰爭美軍陣亡將士紀念牌,那麼死者家屬掀起的軒然大波會讓美國政府極為難堪。

  好吧,讓我們看一下事實的真相吧:

  這是一個1995年橫空出世的陣亡數字

  這是一個被“遺忘”了40年後才想起的陣亡數字

  這是一個史料被燒燬無從考證的陣亡數字

  這是一個沒有來源和出處的陣亡數字

  這是一個沒有陣亡人員名單支撐的陣亡數字

  這是一個官兵們難以躋身其中的陣亡數字

  這是一個從“出生”後就被改來改去的陣亡數字

  這是一個為了宣傳而存在的陣亡數字!

  其以下都是考察所得的史實資料,絕對真實。

  大部分數據源自09年人民日報。

  我只負責彙集。

  1.真實的名字

  “紀念碑”的實名叫“朝鮮戰爭退役老兵紀念碑”或“朝鮮戰爭退役老兵紀念園”(koreanwarveterans/31stinfhistory.ht/wiki/31st_infantry_regiessor,LtCdonC.faith,werebothkilledduringtheensuingbattle.LtCfaithwonthe

  韓第2師從10月14日一直堅持到11月24日才撤離戰場進行第4次整補。之所以能支撐比較長的時間,其基本團隊都隨打隨補了3-4撥才堅持下來的,最後仍然是力竭而退。秦基偉說韓第2師起初參戰是12000人,撤離時仍然有11000人,實際上是根據以前的韓軍編制計算的,後期韓軍編制是按美軍師編制搞的,韓2個師人馬達38050人。韓軍第105編練師和4個新兵聯隊(團)少說也有20000人,從來沒有以建制身份參加戰鬥,大部分都填補到韓第2師戰損中去了,僅第105編練師在戰役中為韓2師就補充了9000多新兵,4個新兵聯隊估計大部分補充到韓第2師,一部分補充到韓第9師了。韓第2師11月24日撤離戰場,估計也就是這些新兵消耗的差不多了才撐不住的。韓第9師精銳部隊第30團在597.9高地僅打了不到2天就消耗殆盡,另一第28團在12月3日也僅打了1天就支撐不住了。韓第2師說自己僅僅傷亡4800人,陣亡1100人,完全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也符合韓國人一貫文過飾非,好大喜功的特點。僅10月31日,我軍就觀測到敵人一天拉走了30卡車的屍體(一車40人),還有更多遺棄在陣地上無法運下的敵人戰死的屍體。從該師由參戰時的19000多人減自撤離時的11000多人,僅此就戰損了8000多人,再加上補充105編練師新兵9000多人的損失,不算4個新兵聯隊的損失,韓2師最低也被消滅了17000多人。據38軍統計,韓第9師在白馬山傷亡9800餘,那麼韓軍在上甘嶺戰役傷亡就不下25000人,加上美軍和其他聯合國軍的損失,美韓軍傷亡總數絕對超過32000人,其中陣亡人數估計在12000-15000人。從美軍和韓軍都支撐不下去,都是他們率先撤出戰場來判斷,美韓軍宣佈自己僅傷亡0.9萬,應該是他們的9000人戰死在上甘嶺上的真實數字的最低壓縮版本。

  10.作戰雙方對陣亡將士截然不同的態度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果統計方面的嚴肅性是有口碑的,對統計的準確性非常重視、非常仔細、非常認真,畢竟這關係到對戰場形勢的基本估計,必須認真核實。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在攻佔孟良崮後清點戰果時發現與預計數量不符,重新組織打掃戰場,遂將躲藏在山谷中的蔣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八十三師一部全殲,是為一例。然而在朝鮮戰場上,雙方大多數時間都處在陣地戰狀態,任何一方絕對控制戰場或繳獲對方全部檔案的情況都很少,除俘虜人數外,對對方的殺傷數字只能靠估計和推測。在使用遠射程攻擊武器時尤其如此,所以雙方對戰果統計數字出現誤差都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從對自身傷亡的核算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同日,中朝聯合司令部即發表戰績公報,其中明確寫道: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陣亡11.4萬餘人,負傷救治無效致死者2.16萬餘人,失蹤估計陣亡者0.8萬餘人,病亡者1.3萬餘人,總計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5.6萬餘人左右。

  1992年,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彙集全國各省市民政部門的統計,得出的烈士總數為171669名(從抗美援朝起至當時):四川30789名(含重慶),山東19685名,吉林18260名,遼寧13374名,湖南10687名,河南10673名,河北10155名,黑龍江8222名,江蘇7268名,山西5835名,湖北5167名,安徽4151名,浙江3732名,廣東3186名,廣西2915名,陝西2802名,貴州2799名,江西2162名,內蒙古1683名,上海1634名,雲南1482名,北京1438名,甘肅1041名,福建982名,天津461名,新疆61名,青海4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