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焊接 作品

第一百三十一章:後方與前方

“我們是各個學派中最異端的部分聯合起來組成的,只要我們能夠繼續緊密團結,我們的大業就會成功,反之就會失敗。”

前方戰事激烈的時候,後方,生產秩序一如既往。

一位戴著口罩的青年站在碎石堆邊,目光炯炯地對身邊的同伴說。

他曾師從公輸家,專精木工技術。

八年前跟隨師父來到漢國,在表現出優秀的學習能力以後,經過公室5年教育培養,進入到鍊鋼廠的工作當中,從最基礎的選礦工人幹起,現在是一名組長。

他面前是堆積起來的礦石山,和用作冶鐵摻料的料山,裝卸原料的拖車來來往往,不遠處多座數米高的冶煉爐運作,高大的水車機關通過管道向爐內鼓風,提高爐溫,專人檢查煉爐,控制火候,工人們忙碌著,持續不斷地將數以噸記的礦石轉化為可供打造民眾生活器具的鐵料,或經過更加複雜的工序,製出強度更高的鋼材。

這種鍊鐵高爐是半地式的,大約有2/5在地面以下,出鐵液和出礦渣、鼓風的通路開在兩邊,因為降低了地面以上的高度,所以安全性高些,如若炸爐,鐵液不會四處流淌,而且工人裝料更方便。

此外,它的構造用材使之在蓄熱功能方面取得了進步。

爐溫可以更容易地維持在1500c以上。

“嗞。”

工人操著鐵鉗夾起坩堝,把高溫下金紅髮光的鐵液倒入一個個模具。

再在下個工序中開始鍛造,或者灌鋼。

他們都是熟練工,也都在工人夜校學習過,大部分認字,學過操作手冊,懂得上報對生產有益的發現,是合格線之上的工人———工業要發展,就不能允許一個個師傅把生產改進當成“獨門絕技”帶進棺材裡,必須形成生產實踐和改良的循環,每個步驟都應該切實完善地記錄,並在改進以後推廣,統一實施,這就是“工業意識”。

即,生產和製造的標準化。

在工業意識的培養上,陸大古花費的精力不比建立工廠少。

為了工人的安全,陸大古同樣做了不少努力。

即使這樣,此時萌芽的工業和它需要的操作對基層工人來說依然危險,許多人又安全意識淡薄,所以他們操作的時候,安全員正謹慎地觀察著人們的行動,時刻預備制止危險行為。

幸好,至少這座廠裡安全員還算清閒:

這些工人中不少人基礎素質偏高。

他們原為百家學派子弟,大部分來自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