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萬盛世 作品

553驕兵悍將

  畢竟,人都是惜命的。

  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明軍,還沒照面就被大量殺傷,蒙古人也會崩潰。

  但是,就現在的明軍條件,這樣的步卒方陣其實也已經不多見,或許也僅有各鎮總兵、副總兵旗下正兵營能勉強辦到。

  其他的衛所,缺乏糧餉,疏於訓練,早就廢了。

  而馬芳、戚繼光等將領之所以能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他們的戰術未必是最精妙的,畢竟大多脫胎於前人經驗總結,這些在《大明會典》中也是有所記錄,而根本原因則是他們補足了這些短板。

  俞大猷統領的其他衛所士卒,雖然不能徹底解決糧餉、訓練問題,可也是最大限度在戰事予以補上,以此提升士卒作戰士氣。

  實際上,明朝衛所兵基本素質還是有的,否則俞大猷也不可能帶領地方衛所士卒參與一場場戰事還取得勝利。

  “馬芳軍中大規模裝備“三眼銃”、“五眼銃”等連發火器,而在作戰思路上,馬芳更將“以快制快”發揮到極致。

  發揮官軍在火器技術上的優勢,作戰中火銃騎兵,騎射兵,刀兵相互配合,反覆衝殺,以此“可補騎射之短也”。

  此外,每當冬春之季,馬芳必派遣精銳騎兵組成小分隊對蒙古草原進行反突擊,以劫掠馬匹和焚燒草場為作戰目標,最大限度摧毀蒙古人的作戰資源。

  而當蒙古軍南下侵擾時,切忌閉關消極防守,而是要以長途奔襲,斷絕蒙古軍後路,聚殲蒙古軍有生力量為目的。”

  “啊,原來如此,揚長避短排兵佈陣。”

  在魏廣德介紹完知道的馬芳騎兵衝鋒陣型後,裕王就拍掌讚歎道。

  “以前,我也只以為騎兵就是正面衝鋒就是了,看誰的手下悍勇,就能擊敗敵人,沒想到還是要排好隊形。

  也是,雖然衝鋒起來,陣型會有所鬆動,可畢竟大體上前後的位置不會變。

  以火銃手在外圍,弓弩手居中,在騎兵和韃子交手前就放倒一批,打擊敵寇士氣,也難怪馬芳部能連戰連捷。”

  魏廣德先前講的稍微細一些,很多其實都是張居正沒去思考過的。

  張居正沒事兒也看過兵書,但對其中許多都是一知半解,裕王也是類似。

  畢竟,這時期的大明面臨的可不是和平環境,北面蒙古的威脅與日俱增,給大明朝廷上下的壓迫力也是不斷提升的。

  這樣的環境下,也迫使朝臣們不由自主的多看兩本兵書。

  土木堡之後,也就是這兩次,蒙古騎兵距離京城不過百里,誰知道哪一天人家的兵馬就真的打到京城城牆下了。

  “這麼看來,馬芳部還真的就是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俺答汗是避開馬芳部偷襲宣府。”

  殷士譫的話,終於把眾人議論的焦點又拉了回來。

  大軍在外,其實雖然一開始魏廣德就不覺得馬芳部會遭遇多大的麻煩,可沒有消息心裡也是忐忑。

  魏廣德的話,讓裕王、張居正等人似乎看懂了明軍和虜騎真實的力量對比,感覺似乎大明官軍也不是真的一無是處。

  只要領兵將領好,明軍就有能力正面擊敗蒙古韃子。

  邊堡經常出現的情形就是,虜騎侵擾圍城,周邊明軍出戰救援,虜騎往往是偷襲伏擊行進中明軍,然後再趁勢攻城。

  訓練有素之兵,自然可以在斥候示警後很快調整隊形,完成戰鬥準備,韃子看到明軍隊列完備,毫無勝算,立即撥馬離開。

  而更多的,則是在韃子衝鋒到眼前時隊列依舊散亂,被人直接衝散奔潰。

  長此以往,明軍士卒中對虜騎的恐懼就會無限放大,以為步卒真的無法抗衡騎兵。

  翻遍明史,又會有多少文字記錄虜騎迫於明軍陣勢主動撤退的場面。

  這種戰報上去,也只會被文官集團嗤之以鼻,認為是謊報戰功。

  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就是這個道理,兵練的太好,遇不到不怕死的對手,可不就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宣府之難,會持續多久?”

  張居正開口問道。

  “若我所料不錯,馬芳部奔襲北沙灘,行軍應是十餘日,發現不對急速回軍應該需要三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