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萬盛世 作品

361漏洞

  而在更遠處的山坡上,同樣飄起了陣陣濃煙。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敵襲時白天燃煙,夜間點火,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

  烽火臺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臺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臺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倉庫等建築。

  烽火臺之間距離一般約為十里,通常選擇易於相互瞭望的高崗、丘阜之上建立,守臺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臺上燃起烽火,鄰臺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龍門關遇襲的消息,通過烽火臺快速的向四方傳遞開來,鋪兵也飛快的把更加詳細的信息向宣府傳遞,不過他們是靠兩條腿,當然是追不上遠去的烽煙來的迅速。

  “俺答汗選擇進攻龍門關堡?”

  此時在宣府,坐鎮在此的宣大總督葛縉聽聞下屬彙報龍門關方向遇襲,目前敵情不明,但是燃起的是五烽煙火,頓時感覺不可思議。

  宣府,從地形上說比較近似一個雙峰,從而被分成東西兩個部分。

  東部是燕山山脈,主要的關口就是獨石口,攻破獨石口即可沿河谷南下,抵達延慶,繼而攻打居庸關。

  嘉靖三十五年那次入侵,雖然俺答部沒有攻打獨石口,卻是選擇瓦房溝破龍門所,也就是在河谷中斷破的邊牆,之後順河谷到達延慶附近。

  這裡,一向是宣府的防禦重點。

  而在西部,則是在野狐嶺兩翼,之後的萬全城就是現在馬芳的駐地,這裡也是草原騎兵南下常走的路徑。

  這裡因蒙古與金國之間關鍵性的一戰而聞名於世,當初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就是在此殲滅了完顏承裕率領的金軍,掃清了進攻金國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金國在野狐嶺之戰的失利,導致中都門戶洞開,備受威脅,以至於在四年後金國就不得不放棄了中都,遷都汴梁。

  因此地的重要,宣府把最能打的將領馬芳派到此地駐防,統領萬全左、右衛和懷安衛,也是宣府鎮的防禦重點之一。

  但是,這次俺答部的進攻,出人意料的既沒有攻打西部,也不是攻打東部,而是在東西部的結合位出手,攻破這裡,俺答部距離宣化城的距離就非常近了,顯然是把進攻的矛頭對準了宣府三衛。

  宣大總督葛縉此時也看出了苗頭不對,隨即吩咐道:“通知宣府總兵官來此議事,給馬總兵發去軍令,集合三衛人馬於萬全左衛,隨時救援宣化城。雲九小說

  給大同劉漢發軍令,速率領大同軍沿桑乾河谷東進,支援宣府,山西兵馬匯聚蔚州,隨時準備入援。

  給京城送軍報,十萬火急。”

  來不及等鋪兵送來更加準確詳實的情報,葛縉就對屬下幕僚下達命令。

  這些軍令和戰報都會由他僱傭的師爺等人去起草,寫完他審閱後用印就可以發出。

  很快,屋裡人都行動起來,幾人已經開始動筆書寫公文。

  而京城的文淵閣中,大明朝內閣閣臣嚴嵩、徐階坐在大廳上座,下面坐著兵部尚書楊博和太常寺卿高拱。

  雖然魏廣德在高拱跟前說的很簡單,但是真正開始下筆時卻是糾結不已,其中主要就是算計。

  他需要計算消息傳遞所需的時間,明軍行進的速度和俺答部騎兵的行進速度等數據,可不是在保安、懷來和延慶三地一個相對狹小的戰場空間裡計算,這可是一個兩千裡的巨大戰場。

  計算稍有差池,可能就會讓延綏、寧夏明軍遭遇滅頂之災,所以魏廣德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往來於兵部,找人瞭解相關信息。

  無防盜

  高拱在詳細瞭解魏廣德正在做的事兒後,也沒有疾聲催促,只是每天都要往翰林院魏廣德值房跑,無聲的行動讓魏廣德倍感壓力。

  總算,今日數據算是測算出來了,雖然或許還會錯誤的,但是顯然誤差應該是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魏廣德才算給高拱交卷。

  高拱拿到魏廣德的奏章馬上火急火燎的趕往內閣面見了嚴嵩嚴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