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史 作品

第一百二十九章 格物致知

 看對方說出來的話,似乎有幾分道理,朱允熥便與他攀談起來。

 一通話說下來,他總算聽出來一個大概。

 面前這名書生,名為吳康齋,年紀也不大,不過十五六歲,如今在京城學習師從洗馬楊溥,暫時寄居在寺廟之內。

 他所持的思想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做學問需要先修心,只有整個人定下志向,知本心之所為,然後以此為憑,與天下之事相互印證,總結出來就是一句話,格物致知!

 朱允熥對於別的事情不懂,但是格物致知這四個字,讓他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陽明先生王陽明,這不是他的心學嗎?

 之所以有這樣的落差原因,其實也簡單。

 這個吳康齋也不是尋常人物,乃是新學的奠基人,所教授的弟子之中就有一名叫婁諒之人,他將格物之學傳於王守仁,也就是王陽明,因此才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心學。

 雖然對於他所說的東西只保留意見,不過敢在天下讀書人都奉朱熹為朱子之時,反對他所提出來的即物窮理之說,那也需要有幾分膽量才成!

 想一想自己這段時間雖然掌管朝政,可是整日也要跟那些文官打交道,這些人抱在一起有些事情就算他是皇太孫也不好做!

 如果說要是把吳康齋引入到朝廷之中,將來會不會成為自己的一大助力?

 想到這裡,當即他便開口說道:“有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既然有自己的看法,還不如付諸實踐,一邊做事情,一邊印證學問,如此一來到了一定年紀,你的學說也就能夠大成了!”

 吳康齋一聽這話愣了一下,隨後搖了搖頭:“我心中既然已經有了此念,就沒有想過參加科舉入朝為官,如今拜師只是想要盡解心中疑惑,不為其他!”

 這人的脾氣夠倔的,朱允熥略微考慮了一下,便說道:“那你不如去教書育人,如今朝廷正在徵召讀書人到各地教授貧寒子弟學習,雖然說還沒有發出照例,你若有意我可以代為引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