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沫但不甜 作品

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味精症候群

    單是有餐廳想要邀請他去店裡品嚐美食,或者給新研究出來、準備推出的新菜提意見。

    排隊就要排半年,除了基本的提供頭等艙機票和五星級酒店住宿之外,還需要支付五萬米元的酬勞。

    足以說明對方的實力,和在歐美餐飲行業裡的影響力。

    看到克洛艾都停止動作,站在那裡一眼期許的看著自己。

    埃利斯沉默了一下,似乎在自言自語的回答道:“或許我們可以再把‘中國餐廳症候群’的事情拿出來說說。”

    他的話讓克洛艾和亞里克斯眼前一亮,不由得開心的笑起來。

    所謂‘中國餐廳症候群’,其實一開始被叫做‘味精症候群’。

    說到這件事情,就不得不說一下亞洲餐廳對味精的使用了。

    味精這種調料,最早能追溯到魯菜的高湯,其實高湯就是一種味精的半成品。

    大家都知道味精的化學成分就是穀氨酸鈉。

    魯菜廚師們早在幾千年前,就發現動物肉類、骨頭,還有許多海鮮和蔬菜裡,存在這種極具提鮮效果的因子。

    並通過這個發現,研製出來了高湯。

    是不是很眼熟?

    之前介紹過魯菜高湯種類。

    除了最常見的雞鴨豬骨吊制的高湯,魯菜裡也有蔬菜高湯、海鮮高湯的分類。

    只不過前者使用的最多,也是最常見的,所以才最廣為人知。

    後兩者在那個生產力落後的年代,是十分奢侈的用法,所以才名聲不顯。

    後來高湯的概念隨著國內其他文化傳入霓虹。

    因為是一個島國,海產品是餐桌上常見食物。

    所以才有了化學家池田菊苗發現廚師製作的海鮮高湯味道很鮮美。

    反覆研究後,在1908年,從昆布,也就是一種海帶裡,提取出來了穀氨酸鈉。

    他把這種味道,按照國內傳過去的說法,稱之為‘鮮味’,這種物質也被命名為‘味之素’,就是現在常說的msg。

    在1923年,味之素傳入國內,國內商人便改名為‘味精’。

    自打那時候起,魯菜長期以來的秘密被攻破,逐漸跌落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