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景國大軍才發,夏國已人心惶惶,不少人開始往景國邊境跑。

    還有人準備往西避禍,景國兵鋒太盛,很多人都不認為夏國能夠阻擋景國。

    夏國皇宮,李繼已經慌了神,不斷下令各地徵兵,增加軍隊數目,對於增兵,李繼幾乎盡瘋狂,完全到了不考慮實際情況的地步。

    於是到四月中旬,景國大軍還沒來,夏國各地就起了內亂,賀蘭山下地區揭竿而起,差點攻入京都。

    好在李元昌果斷老辣,絞撫並用,很快平息這場動亂。

    但景國大軍依舊快到門口。

    這次和以往和不同,以前若是戰敗,夏國還有最後一條路,往草原跑以保存實力,他們的祖上確實那麼幹過。

    那時候草原亂糟糟一鍋粥,他們北上能打敗當地部族快速立足然後生存下去,可如今草原各部已統一在蒙古國旗幟下,他們若敢北上,定會死無葬身之地。

    朝中吵成一團,大多數文臣都覺得乾脆向景國投降算了,不然北上落入韃靼人手中只會死得更慘。

    不過皇叔李元昌堅決不同意,並且向朝廷保證,定會將景軍阻擋在南面一帶。

    根據夏國的探子和眼線,他們只知道景國在兩個方向增兵。

    一個是唐隆鎮方向,增加的是邊鎮兵力。

    唐隆鎮作為一顆釘子,夏國派出大將嵬名令公率軍東進,抵禦唐隆鎮方向來敵。

    李元昌則盡率主力,朝順軍、神勇軍南下,抵禦南面來敵。

    因為之前的情報誤導,加上景國狄至軍後發,李星洲大軍也還在路上,探子回報不完整。

    讓夏國對大局面產生誤判,他們認為南面之敵,西面行營都部署,景國大將劉季率領的是景國攻夏主力。

    將一如既往從延州方向往北攻擊。

    而西面唐隆鎮方向則是牽制和襲擾為主,應該不是主力,即便人多勢眾,也是府州、太原、河中,雲州之兵,不是中央禁軍精銳。

    所以對西面較為放鬆。

    而對河道,夏國也格外重視,景國有一支強悍且無敵的水師,這是天下人皆知之事。

    所以李元昌下令,讓沿河諸州將蒐集民間船隻,聚集在石口淺水附近,統一鑿沉,以阻塞河道,讓景國船隻不得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