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楊洪昭聽了金國使者訴說,很快明白事情大體。

    思來想去,他快速決斷,派人南下奏報朝廷,同時下令各州收縮兵力,將中興府,錦州,寧遠方向兵員不斷往北抽調至惠州邊境。

    已經熟悉新軍作戰模式,火器戰術的楊洪昭親到陰水前線組織戰士修築挖壕溝,修碉堡,嚴陣以待,以防萬一蒙古人南下。

    北面高峰巍峨,陰水北岸,有三條大道,兩條從北而來,一條從東向西,匯聚在惠州城外河谷。

    楊洪昭發須半白,在馬背上遠眺,遠處三條大道盡收眼底,前兩天還有蒙古人士兵會衝到遠處山口向南眺望,意味不明。

    可這幾天過來,再無一個蒙古追兵會追到山口來。

    他隱約明白了蒙古人態度的變化,應該是主帥開始約束了,於是也下令,只要蒙古軍不越過山後,不予還擊,前沿陣地不再向北修建,維持當前界限。

    至於北方流民.......

    楊洪昭想了一會兒還是決定收留,畢竟如果這裡不讓他們過來,等餓急了,在金國和景國一千多里的國界線上,他們依舊可以找地方越過,然後流竄成寇,禍害百姓。

    不過收留也不能白收留,中興府囤積大量糧食,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當初破金國時候從其他州縣搶來的,隨後有些州縣被皇太孫“大發慈悲”還給金國,中興府的糧食便十分富餘。

    另一部分則是按照皇太孫吩咐,放手由烏林晃打壓大族獲取。

    烏林晃果然就如皇太孫所料,為討好新朝,瘋狂打壓原來的金國大族,他的同胞,以示忠心。

    此期間從遼東遼西大族手中收繳大量糧食錢財?剷除一些大族?楊洪昭則按照皇太孫預留方案,接手這些大族土地後?他親自出面?以景國官府名義租給當地無田地百姓耕種,還提出優厚條件?最初兩年不收任何稅,兩年之後收取每年收穫一成。

    這對於遼東百姓?是想都不敢想的優厚條件。

    楊洪昭一直記得當初皇太孫交代他的話?遼東平原,南北千餘里,東西八百里,沃野千里?全天下少有的黑土沃土?要讓百姓有地可耕,調動百姓積極性,不出一代人,糧食能養半個景國。

    與皇太孫南征北戰之後,他已經有一種無條件信任皇太孫的習慣?所以他一直奉行此策,不斷想方設法?將土地分給無地可耕的普通百姓。

    如今才過一年不到,楊洪昭在遼西、遼東兩路聲望極高?景國朝廷受到極大擁護。

    而且歷史原因也很重要。

    比起金國統治,原本的契丹人、溪人顯然是更認同中原王朝的統治。

    遼國太祖是前朝節度使?自奉正朔?稱景國人為“南人”。

    遼國自上而下帶頭漢化?朝中權臣有漢人,遼國設官朝廷官吏如中原王朝,設科舉也用漢字,考的是儒學經典,尊奉的孔孟教化。

    加上楊洪昭很得民心的舉措,認同感之下,統治甚至比之前金國更加穩固,戰後很快恢復生產生活,一派欣欣向榮。

    此次蒙古人南下,甚至有很多人踴躍參軍,準備抵禦蒙古人。

    當然,許多豪族也叫苦連天,楊洪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看不見,賬都算在烏林晃頭上。

    而皇太孫推薦的固立川也非等閒,卻有能耐,在東面幫他快速鎮壓幾次小叛亂,抵禦好幾次北面金國殘黨襲擾,半年多來斬首超過超過一千,讓北面以完顏宗弼,完顏盈歌為首的金國殘部徹底膽寒,不敢再次南下,龜速北面雪林。

    經過一年努力,新佔領的地區已經逐漸團結成一塊鐵板,甚至百姓開始自發向官府舉報金國殘黨蹤跡。

    畢竟好不容易過上有地可耕的生活,誰也不想失去。

    有此基礎,不知為何,楊洪昭頓時覺得充滿信心,即便惠州前線新軍只有六個營地,從各地匯聚的廂軍加起來也不過三十營左右。

    也就是說,最終能部署到惠州前沿的兵力此時只有一萬八千人左右。

    而根據這幾天的情報,圍攻上京的蒙古大軍至少超過五萬人!

    後續可能還有部隊,可偏偏不只是他,就連前沿將士也毫無畏懼,每日修築戰壕陣地,按日常巡邏,似乎都不怕超過五萬人的蒙古大軍南下。

    大概是百戰百勝帶來的信心,亦或是另一種凝聚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