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臺下各國使者無不拜服心驚,短短几年,景國似乎又要回復當年中原之國的昔日榮光了,他們當然怕。

    事實上漢王朝的附屬國是歷代最多的,但漢王朝也是歷代對待外國最鐵血或者說血腥的王朝。

    如果景國要恢復漢朝時的地位和作為他們當然怕。

    比如霍去病接受匈奴人投降,結果中途有異動,他直接衝進去把匈奴王和部下隔開,隨後將有逃跑意圖的八千多人統統處死。

    衛青打得匈奴人到處亂竄,但在草原上很難打殲滅戰,於是匈奴士兵逃跑,他們聚集地的牛羊、婦孺、奴僕會被全部劫掠回漢朝國內,帶不走的統統燒了,走不動的就地處死,不讓匈奴喘息。

    往後,漢朝使者處理外國糾紛事務更是離譜。

    有外國劫漢朝商隊,使者直接單槍匹馬進人家國王大帳裡把國王砍了。然後回頭對著下面蠢蠢欲動的文武和軍隊說“漢軍將至,勿動,動則滅國”。

    結果下面沒一個人敢動,風波就這麼平了。足見那時漢軍聲威有多可怕,聲威都是殺出來的!

    漢朝幾個士兵在西域押送別國國王,路上怕人家趁他們睡覺時候跑了,覺得很麻煩,一商量乾脆殺了國王帶人頭回去,大家都覺得他們做得很對。

    而且即便到了漢末,國內有很多憂患,帝國大廈搖搖欲墜,可漢軍依舊追著西北外族的軍隊打,除了少數投降的,幾乎被打到滅族。哪怕等到天下分崩離析,曹操一面和國內諸侯混戰,一面還要抽空收拾北面外族,打得服服帖帖。

    所以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曆朝歷代附屬國最多的時期,還不是後來一些王朝那種用錢和好處買來的附屬國,稍微有是就跳反,而是真的被打怕了那種。

    後來的唐朝也對外用兵,但比起漢朝態度其實軟化很多,所以如果唐朝是強盛開放,那漢朝就是鐵血雄渾。

    而如今這些使節擔心的就是景國在走昔日強漢老路,又是滅遼又是伐金,而且對金國不只是割地讓城,削去皇帝頭銜,臣服上貢,更過分的是毫不留情的羞辱,直接把人家皇后搶了。

    而且根據傳言,李星洲在中興府處死了數萬戰俘,血流成河,人頭堆得和城牆一樣高,城外護城河都漲了水位。

    種種作為,太有當初漢朝那味了,難免心跳手抖,有些不安。

    紛紛爭先恐後,上前慶賀,奉上珍寶,想在李星洲這個殺神面前留下好印象,將來說不定能保命。

    皇帝很高興,他看著那些戰戰兢兢的使者,覺得今日的目的達成了。

    李星洲見狀沒說破,他是回不到漢朝老路的,那太難,需要數代君主的積累才行。

    漢朝能有那樣的積威,運氣也是一方面。

    劉邦、呂后、文帝、景帝、武帝,漢朝一連串接連更替的掌權者,個個都是厲害人物,一代代人積累發展傳承才造就強漢巔峰時期的盛威。

    以至於後人發出“國恆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的感慨。

    這種概率太低了,很多朝代別說連著出那麼多能人,就是連著三代不求牛逼,只要不拉胯就成的都難。

    當然,唐朝也做到了三代接力,李世民、李治、武則天,三代都算不錯,也是一個累積發展傳承的過程。

    除此之外就寥寥無幾。

    李星洲只有一輩子,想達到漢朝那樣的盛威,在他這輩幾乎不可能,只能盼著子孫後代爭氣。

    下方只有遼王耶律大石神色又是欣慰,又是落寞,似乎很複雜。

    李星洲大約能猜出一些,遼國最後的公主嫁入景國,那幾乎等於告訴天下人,遼國國祚,併入景國,從此之後,大遼真的沒了。

    如此耶律大石的念想也算斷了大半,欣慰的大概是耶律雅裡終於有了歸宿,不再國破家亡,顛沛流離。

    宴席上,李星洲專門去敬了耶律大石一杯酒,他點頭,欣然接受了。

    耶律大石此人,一身堪比傳奇,他雖是契丹皇族出身,卻不應身份沾沾自喜,不思進取,反而自幼勤勉好學,力爭上流。

    他曾考中雙科進士,遼國效法中原之國設立科舉,但有分開考,一種用契丹文,一種用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