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六百一十九、鐵騎繞龍城 中 +弩

    同時他認為,從物理學考慮,連弩想要實現大威力也是不可能的,還認真進行一系列計算和推理來證明自己觀點。

    反倒是中國的其它正常弩,比如軍事典籍中記載的軍中制式弩圖紙,還有出土的軍隊裝備弩,那些沒被吹上天的,比如漢軍弩,宋神臂弩等。

    威力、射程遠遠大於同時期歐洲弩,而且在體積和重量上又遠遠小於歐洲弩。

    因為弩在上膛之後,弦會緊緊扣住固定凸起,這時候因為拉力太大,人力是扳動不的,歐洲弩利用簡單槓杆原理,在弩身後方加一個長長的鐵質槓桿來實現擊發。

    這也導致弩弦無法拉太開,因為弩臂弩弦積蓄的力越大,後方的槓桿扳機就要越長才能獲得同樣巨大的力來讓弩發射。

    簡單的說,歐洲弩如果全長1米,那它的弦只能往後拉0.3米左右,不然就扣不動扳機了,而一米的弩,已經是重弩級別了。

    但中國的工匠早在漢弩上就找到解決之道,設計了類似後世槍械扳機的結構,也就是說中國弩如果全長1米,那它的弦可以往後拉0.9米,因為工匠的巧妙設計,扣動扳機不在話下。

    足以想象,這其中的差距會導致弩積蓄的動能有多大差別,0.3米的拉距和0.9米的拉距,威力差距不言而喻。

    也不難想象如果同等威力,漢弩,神臂弩會比同時期的歐洲弩要輕便多少倍。但可惜的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連弩,被吹上天的也是連弩,諸葛連弩之類缺乏實踐論證的東西。

    所以當時m國學者就稱連弩為“精巧玩具”,而規規矩矩的軍用中國弩為領先世界的設計。

    這句話是非常中肯的,漢軍打敗匈奴時,史書裡就記載仗弩器之利。

    但是慢慢的,在士農工商的薰陶之下,中原之國更加相信人了,更加相信人的謀略,而不信外物之力,不信技術,也就慢慢沒了秦漢領先的弩器,宋朝無與爭鋒的海船這樣全球獨步的技術。

    到明朝,因為這種深遠的影響,已經表現得非常“彆扭”,或者說扭曲,一方面重視火器發展,工匠們有各種奇思妙想,比如最早的遂發槍設計,後裝炮設計等等。

    但另一方面,加工技術和材料技術遠遠跟不上,鐵的質量不行,造不出好炮管,漏氣嚴重,經常炸膛,威力精度不足等等。

    朝廷大方面也表現出不重視的態度,說白了,直到此時他們還盼著靠“人謀”能補這些外物的不足,以人之長處補外物短缺,這種思維方式是“我們是天命所歸”的核心價值觀帶來的必然弊端。

    可惜人的謀略,沒能補上技術的短板,反而越來越嚴重,就像一個很深的木桶,偏偏有一塊.木板非常短,是根本裝不多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