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五百九十、政治手段+我慫活得長

    八月初,狄至的傷好了許多,已能下床,不過走路還是要拄著柺杖。

    不知不覺,時間又到八月,又是一年中秋將近,南方也來了消息,皇上大喜之下加封他為晉親王,聽到這個消息,眾人都激動萬分,新軍將士奔走相告,激動慶賀,李星洲也高興。

    晉親王啊,說明京中局勢基本已定。

    不過越是如此,他越急著回去,打算在中秋之前回開元。

    走陸路自然不可能,只有走水路,從渤海回去。

    不只是接受封賞,李星洲必須準備應對接下來的政治鬥爭,晉王只是一個階梯。

    可能說到政治鬥爭,很多人首先是反感的,但很多人不明白,百姓不只有經濟利益,還有政治利益,對全人類來說,這個認識都是非常遲到的。

    政治利益是很重要的一環,政治手段是一種“聰明博弈”,正因為有政治手段的存在,避免很多資源的浪費和流血衝突。

    最簡單的如劉邦和項羽兩人。

    後世百姓尊崇項羽為英雄,說劉邦是流氓,可卻無人想過,劉邦的“流氓”讓天下少流了多少血,少死了多少人。

    比如兩人入關之後表現,劉邦不殺秦王,還軍霸上,約法三章,不受犒賞。

    很多後人看到這不屑譏諷劉邦作秀,根本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手段,為收買人心而已,虛偽。

    就算劉邦做這些全只是收買人心,那對於無數關中百姓呢?那是天大的福祉啊!

    就算他假模假式,可他做了,這就是關鍵。

    關仲百姓擁戴他有何不可?這本可看做一種交易,是百姓的政治利益,你的政策對我們好,我們擁護你,對我們不好,我們拋棄你,本該如此,關人什麼事?

    難不成項羽進來之後殺秦王,劫掠關中,一把火燒了咸陽皇宮就是好?可有人想過關中百姓。

    亦有人說劉邦背信棄義,坐穩江山之後為了大權開始殺功臣,是地地道道的小人。

    那像項羽一樣,不搞政治手段,不用腦子,反對我就殺。十幾二十萬人投降,不會收買人心,又不放心,活埋了!

    打下城池不知道如何安定地方,拉攏人,屠了!像史書上記載的那樣“城無遺累”!(城裡男女老少都殺光了)

    如此就是英雄了?西楚霸王真性情啊,一點不矯情,想幹嘛幹嘛,多英雄氣概啊!問過被殺的眾多無辜民眾嗎?

    所以有人總是覺得幾個異姓王的命是命,無數無辜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

    項羽英雄啊,劉邦小人。

    要知道不管是哪個王朝,對權力的緊張是必然趨勢,不同在於:

    如果是劉邦,因為他聰明,他“流氓”,他會政治手段。為了權力,他會用政治鬥爭殺死自己的敵人,首惡必誅,協從不問,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最後死人總是一小部分。不管他道義不道義,給後世留下什麼印象,他殺的人必然是非常有限的。

    而項羽這樣沒有政治頭腦,不知道政治鬥爭的人呢?

    他為了權力絕對是濫殺無辜的,因為他沒那個腦子,不知道如何應對才是最高效的,能將損害降到最低的方式。

    他的辦法很簡單,一座城不投降,打下來全屠了就完事;害怕敵人捲土重來,俘虜了全殺了就完事了,不懂用政治手段收買人心,安定天下。

    一些不把自己當人,身在最底層卻總為統治階級想事,把高官權貴的命當命,普通百姓的命就不算命。

    所以政治手段絕對有積極一面,它是人類智慧的衍生物,如果沒有政治手段的存在,人類不知道要多經歷多少黑暗和血腥,人類文明會不會在無休止的衝突和無腦殺戮中倖存下來都是未知數。

    而像劉邦這樣懂政治的人最終贏了,對於中國歷史來說是大大的幸運。

    否則在那個諸侯爭霸,諸王並起征伐的年代,稍微處理不好說不定就會像漢末到兩晉,五胡亂華那樣的黑暗血腥亂世。

    如今面對太子,李星洲最擔心的也是這個問題。

    太子可不是什麼有政治頭腦的人,關鍵項羽沒頭腦,至少還有勇武和膽氣,太子不止沒頭腦,他還野心沒有膽子大,這種人要是被人利用,比如孟知葉之類的,說不定狗急跳牆搞出什麼大事來。

    所以他要早點回去,不讓太子黨人垂死掙扎,要一下按死,覺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