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五百二十八、郭藥師的憂慮+奇襲 上

    許多人都認為草原就是物質滿足且富裕的地方,可其實往往相反,草原不適合種植,只適合放牧,而且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不適合種植就意味著沒有穩定的食物來源,生態系統脆弱意味著非常容易沙漠化,導致物質的匱乏。

    所以大多數時期,遊牧名族的生活居無定所,平均壽命非常短,處處充斥著不可預期的生存危機,這也塑造了遊牧名族敢於冒險的精神,能長途跋涉耐力。

    所以,遼東一代的女真,溪人,西夏的羌族,遼國南部中部的契丹人都偏向中原文化,而再往北的遊牧民族,則更能保持文化的獨立性。

    後世金國佔據中原後就尊奉孔孟,衣冠文物,有類中華,稱自己才是華夏正統,南宋是蠻夷。

    夏國信佛,尊孔孟,連皇宮也是仿製唐朝的大明宮建造的,而且當初安史之亂時,西夏的祖先羌人幾乎第一時間舉全族不惜代價幫助唐王朝奪回長安,足見他們對唐朝的喜愛。

    其實西夏起初也提出向宋稱臣,大抵是以為繼唐之後完成一統的宋也會如當初大唐一般,結果宋太宗**的拒絕了,派兵攻夏國,被反打出shi。

    最後西夏還是向大宋稱臣了,不過作為宗主國,大宋每年都必須“打賞”西夏一大筆錢,趙光義想以此來證明自己比哥哥趙匡胤強,而且文武雙全的趙匡胤英年早逝,八成以上的可能與他這個好弟弟是分不開的。

    李星洲忍不住一笑,這和如今的景國與夏國關係還有幾分相似,看似夏國稱臣,其實他們才是佔便宜的一方。

    中國,或者說華夏文化圈的發展歷史是非常奇怪的,從封閉走向開放,結果又兜了回來開倒車。

    簡單的說,起初從漢開始,是利用武力的征伐,最先開放。

    漢朝的領土面積不是最大,但很多人不知道,西漢巔峰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附庸國最多的時期,多達五十多個,基本上當時知道有人的地方,都是漢朝的附屬。

    而且這種附庸並不是大宋那種給人錢的附庸,而是要別人給錢,更囂張的有漢使在大帳中殺了別人的大王,還威脅下面坐著的各個部族首領,“勿動,動則漢軍至”,結果真的沒人敢動。

    正因為這種“一漢抵五胡”的武力威懾和文化自信,大漢也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容納周邊名族,名族融合從此開始。

    而到唐,更進一步,漢朝的開放是建立在壓迫上的,靠著強大的武力壓迫。

    唐朝則完全不一樣,武力威懾也有,但不像漢朝那麼霸道,而是更進一步的開放,經濟,文化,甚至政治,允許除漢人之外的人進入朝堂。

    如大名鼎鼎的“神策軍”,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它是由居住在長安的外國人組成的。

    起初唐朝繁盛時候,各國使團來長安拜見唐皇帝,有阿拉伯人,吐蕃人,突厥人,羌人等,全由大唐出錢招待。

    他們被安排在長安住下,此時長安也容納了來自各國的許多商人,旅人。

    安史之亂後,大唐沒錢,李泌想遣散這些各國來的使節,讓他們回國,但他們都不走,他們大唐,不管如何都想留在唐朝。

    於是李泌收編這些人,組成神策軍,成為唐帝國的保衛力量。

    到唐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在廣州戰場,有超過十二萬的外國人為保衛大唐戰死,這其中有穆斯lin,有猶太人,有基督徒,他們都為保衛唐朝而戰死,或許他們信仰不一,但就喜歡大堂這件事是一致的,這就是大唐的開放。

    到宋朝,越發開放,大宋雖然愛送,但在人的平等上做的努力,不止官廢除奴隸(地方依舊有),還允許商人工匠參加科舉,宋朝官員有接近一半出自底層寒門,寒門高官更是數不勝數,比唐朝好太多,宋鑄造的銅錢成為周邊眾多國家結算時通用貨幣,如同後世美元。

    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十分美好,可在之後,歷史突然轉了一個彎,元朝立足不穩,時間太短,政權並不穩定。

    而從明開始,開始閉關鎖國,到清越發嚴重......

    突然的轉折,一下從漢、唐、宋的越來越開放,變成元、明、清的越來越閉塞。

    都是遞進的,前面每經一朝越發開放,後面每經一朝越發閉塞。

    連李星洲每次想起都噓噓不已,歷史為什麼會突然轉了一個彎呢?關鍵點到底是什麼。

    如果不想明白這些,景國也會步入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