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三百七十八、景國外貿

    日本在漢朝時期受漢皇帝封為“漢倭奴國王”,又在三國時期收魏國皇帝封為卑彌呼,既親魏倭王,那時候中央帝國力量強大,不止倭國,很多附屬國也老老實實。

    倭國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從漢到唐朝,倭國日益強大,野心也隨之壯大,開始逼迫朝鮮半島的國家納貢。

    那時候唐朝正好把百濟打到幾乎快亡國,倭國覺得時機到了,是時候扶持百濟,從而主導地區形勢。

    但沒想到的是踢了鐵板,唐將劉仁軌在白江口一戰,大敗兵力是他三倍多的倭國和百濟聯軍,隨後百濟、高麗滅亡,朝鮮半島只保留下站在唐軍一邊的新羅國。

    倭國那時開始學習唐朝文化,學了一些漢字之後,覺得倭國不好,是蔑稱,改了國號,還請示過唐朝皇帝認可,想讓唐朝稱他們為日本。

    其實當時唐朝並未怎麼看重倭國,所以也沒有太過在意,口頭上答應,之後還是一直叫倭國。因為唐朝最盛時疆域一千兩百多萬平方公里,從頭到尾滅亡的國家叫得上號的就有接近三十個,還有更多西亞一代類似部落的說不上名的小國,自然也不會在意。

    但有趣的事情在於,宋朝對外貿易發達,而高麗,倭國等因為懼怕中國實力,所以對外貿易的態度採取消極防備的態度,雖然開放貿易往來,因為不開放會得罪中國,那時很多倭人對中國的印象,因信息交流困難的緣故,還留在賜予倭國稱號的強漢,還有打得他們頭破血流的盛唐之間。

    所以對待貿易,既想保守排斥,有不敢得罪。

    這種態度是非常有趣的,因為明朝開始,對外貿易的態度反過來,反倒是中國變成保守的那方,開始設海禁,不設海關。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衰落的額根自清開始,其實並不是,因為明清一脈相承,如果說清有問題,那也就是說明也有問題,二者都是高度集權到扭曲的帝國。

    這和之前的所有王朝都是不同的,宋朝及其之前對外貿易的開放態度,和明清對外貿易的保守打壓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也因為高度集權的中央對海權的畏懼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