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五十六、動力的發展史

    整個釀製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保持好的氣密性,因為當酒籠中充斥水汽和酒精氣體之時要是不嚴密很容易導致酒精洩露流失。

    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也並不需要什麼玻璃器皿之類的高端產品,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只要用溼毛巾和泥巴就可以。乾淨的黃泥裹在木材外層,然後時刻保持溼潤,既能起到阻擋酒精氣體的效果,又能吸收異味。

    底部的鐵鍋長時間煅燒,又接觸水,稍微保養不好就會帶有異味,而泥土能當一種天然除味劑,吸收那些異味。

    所以即使在工業釀酒發達的後世,真正愛酒的人也一下子就能品出酒的差異,這種土法釀製的酒會更加清新醇香。酒於李業如同食於常人。

    平常人長時間不吃飯會死,他長時間不喝酒不會死,但也差不多了。

    以前都是混德公那老頭的酒,因為那時王府沒錢,酒又不便宜,現在有錢了總不可能騙吃騙喝一輩子。

    沒錯,酒說到底就是糧食的產物,在這個時代是奢侈品,不貴才怪。

    如果單純看原子轉化率,從化學的角度上來看,1kg糧食中的澱粉轉化為純酒精,用化學方程式來計算最終會得到0.5679kg的純酒精。也就是說,理論上出酒率可以高達56.79%。

    但理論與現實往往有著巨大差距。在沒有蒸餾酒靠發酵的糧食釀酒的年代,因發酵不徹底,中途損失等等原因,出酒率不到一成。而即使蒸餾酒的釀製出酒率也只會在30%左右,三斤糧,一斤酒,這還不是純酒精。

    所以酒一直是奢侈飲品。

    而現在的煮酒好一點的都是淺米白色,如煮飯時的米湯,最高度數在二十度左右,不能再上,但如果用蒸餾法釀出了的酒,頭幾斤絕對能到七十度左右!

    當然適合飲用的還要勾兌到五十度左右,即便如此這酒在這樣的時代也算仙釀了!

    世人愛酒,向來崇尚酒文化,不只景,周圍遼,西夏,南逸各國都是如此。到時他就是標上千金的價格恐怕都有人買。當然他也沒那麼缺德,但不管怎麼說,這筆是大買賣。

    李業整日在院裡繼續教兩個丫頭數學,他是按照記憶中從小學開始課本上的編排循序漸進的。他還沒自大到自認為能編排出一套更好的教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