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四百三十二章 故事


  岳珂的跋文是一段文字和一首詩。

  “予癸巳在京口,因郡中元夕張燈,偶閱國史。

  靖康丙午正月十五日辛巳,祐陵南巡,駐蹕是郡。二月二十三日己未,始還京師,凡居郡三十有八。

  茲聞簫鼓,感舊興嘆,不勝潸然,因涉筆以記大略。

  而僧有衝希者,乃攜以示正倫,彼謂予諷己,遂架大怨,迄興妄獄。

  聖明察知其冤予,復將指前漫盡白。

  因悼正倫之歿,閔其左計,亮其初心,附昔所作詩於後:

  駕軺老子久婆娑,從聽笙歌擁綺羅。

  十里西涼憶如意,百年南國比流梭。

  吞聲有恨哀蒲柳,紀節無人廢蓼莪。

  寂寞丹心耿梅月,挑燈頻問夜如何?”

  這裡記錄了一樁公案。

  紹定六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岳珂門生鎮江郡守韓正倫在京口張燈,邀請岳珂觀燈。

  岳珂應景作詩,韓正倫一見大驚失色,“遂架大怨,迄興妄獄”,轉頭就向朝廷告發了岳珂,請治岳珂重罪。

  紹定六年冬,岳珂被罷官,回到廬山,其間撰《金佗續編》三十卷。

  直到嘉熙二年,岳珂才被重新起用,官至戶部侍郎。

  這時候韓正倫已經死了,岳珂在跋文裡寫了這件事情的始末,最後說我哀悼他早亡,憐憫他用茬了心思,也原諒他無謂的初心,並將那首詩記錄在此。

  但是特別有意思的,是韓正倫真的告發錯了嗎?完全不見得。

  這首詩歌裡用到的典故太多,一般人看不懂,需要分析一下。

  第一句裡的“駕軺”,是君王迎接徵召的賢才,而派出的專車,可是後面卻用老子來比喻這位賢才,就是暗諷這位賢才做官之後“無為而治”。

  其實就是無所作為。

  無所作為就算了,到後面更是“聽笙歌,擁綺羅”,擺明了同流合汙。

  說的就是韓正倫。

  頸聯在質問自己的門生——國家現在是可以安逸的時候嗎?很明顯不是。

  “西涼如意”是一個典故,出自《集異記》,故事是講唐玄宗一日觀燈,覺得很好看,便請了一個道士來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