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三山 作品

第158章 第 158 章

    眾人還大著膽子去問了周公旦,想要周公旦同他們說一說科舉該注意什麼,大致又會考些什麼內容。

    周公旦眉頭一挑,“你們想要讓我徇私枉法,將題目先給你們嗎?”

    其他幾人露出了猶豫神色,王謙之立刻拒絕道∶“不,大人,我們沒有這個意思。學生們只是想要知道,科舉會考經文、儒家經典、詩文辭賦這些嗎?”

    防止失聯,請記住本站備用域名:

    王謙之知道,私自洩露題目屬於大事,不管周公旦會不會告訴他們,他們都不應該升起這樣的想法。王謙之也不屑用這種方法來謀個好排名,聞公選擇以學識分高低,明顯是個注重公平的人,那王謙之就要公平地展露自己的能力。

    周公旦面露讚賞之色,“即便你們問我,我也沒有題目給你們,因為主公也沒有同我說將會考些什麼。我唯一能告訴你們的,便是這些題目都是由主公親自出的。”

    但這件事顯然是眾所周知的事。

    眾人失望地嘆口氣,老老實實地給周公旦行了禮,繼續回房看書。唯有王謙之的面上露出了一抹了悟神色。

    周公旦看著他們的背影,好笑著搖搖頭,感嘆十足地道∶“年輕人啊。”

    +

    接下來的幾日,徐康等人便發現王謙之變得有些奇怪了。他不再看儒家經典,也不再看各種經文註釋,而是在水利、農事甚至算術上下起了功夫。

    他們實在好奇,就問了王謙之∶“馬上就是科考了,王兄,你怎麼反而看起這些東西了?”

    王謙之放下手中的書,看向他們,含蓄地道∶“這次科考所考的內容都是聞公親自來的。”眾人不解,“是這樣沒錯,有何不對嗎?”

    王謙之嘆了口氣,”你們可聽聞過聞公的事蹟”

    “自然知道,”徐康道,“他是歐陽廷的學生,是名滿天下的名士,熟讀經文和儒家經典。若是他出題,自然也應當都是這些題。”

    王謙之卻搖了搖頭,“聞公雖然是歐陽大儒的弟子,但他和歐陽大人都是十分務實的人。聞公曾用幾道算術題便收服了崔玄之子崔言,與崔言成了至交好友,可見聞公也是精通算學甚至喜愛算學的人。自聞公來到幽州,就不斷興修水利,動用了屯田之策,便能看出聞公也是重視水利和農事的人。此番前來趕赴科舉的人中寒門子弟良多,若是聞公單考儒家經典或是經文,這些寒門子弟不就全軍覆沒了?我想這不是聞公願意看到的局面,如果由聞公出題,有關經文的題目必定不會很多,而關於國策、水利農事甚至是經世濟民——畢竟聞公同許多商戶都曾做過生意————這類的策論,應當會有良多。"

    他說完,眾人便恍然大悟,連忙放下手裡的書,也著急得地看起了其他雜書。

    k

    如王謙之所想的一樣, 元裡確實沒有準備多少經文儒學題目, 大多數都是務實的策論題和算術題。

    他並不需要滿口儒學道理實則卻五穀不識的書呆子,而是需要能切切實實有本領有實力、能為他治理天下的腳踏實地的人才。

    策論題襄括了各個方面,包括政治、農事、水利、商貿、律法等,題目深入基層,很容易考察出來學子們究竟有沒有真材實料。

    九月十日,聞公國第一次科舉正式開始。

    報名參考的學子共計六千四百人,囊括了天下十三州人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北方人。這已經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因為人數之多,元裡也準備將錄取人士從原來的六百人變為一千人。

    考試當天是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秋風徐徐,不冷不熱。學子們坐在廣場之中,人人面前擺了一張桌几,上面放著筆墨紙硯。這些筆墨紙硯均由聞公府提供,學子們進入廣場之時也要經過簡單的搜身,防止攜帶小抄。

    廣場四方則由汪二領兵駐守,十步一個身披盔甲、腰駐大刀的士兵,牢牢將學子圍在中間。而在廣場中央,也有由幽州兵組成的巡邏隊伍,時不時從學子的桌几前走過,雙眼如火炬一般掃過每一個學子,監督是否有人行違禁之舉。

    這樣的安排,讓整個廣場都被凝重、肅然的氣氛所籠罩,學子們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只敢看著眼前的桌子,手心裡緊張得直冒虛汗。

    等到大鼓被敲響,早已準備好的侍從們立刻將科舉題目發到了每一個人的手中。

    答題時間一直到傍晚,待到答題結束,學子們便可離開,有提前寫完題目的學子也可提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