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三途 作品

第二百四十一章:臺階

    將進酒,杯莫停!

    一字未改,一字不差。

    為何不改,為何不差?

    因為蘇問懶得改,也不想改。

    這首詩中包含大量的人文典故。

    如“岑夫子,丹丘生”這一句,說得便是詩人的兩位好友,也是當時勸酒共飲的對象,於情於理,這個應當修改替換成現場中人才是,不然難免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還有其後的陳王宴平樂,說的是陳留王曹植的故事,可這個世界連東西兩漢,曹魏三國都沒有,哪裡來的什麼陳留王,這般典故在詩中,不是更讓人莫名其妙?

    所以,應當修改。

    但蘇問就是不改,也有理由不改。

    理由有二。

    一是要改的地方太多,最後面目全非,反而不美。

    二是他身為作者,擁有最終解釋權。

    他想怎麼解就怎麼解。

    他想怎麼說就這麼說。

    岑夫子,丹丘生?

    他說是個人,那就是個人,他說是概稱,那就是概稱。

    其後的典故也是一般。

    當然,這些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

    文華盛會,以文取勝!

    詩書大試,八雅為題,合不合當前情景,當前意境無所謂,重要的是合題。

    只要在命題範圍內,你做什麼都可以,不然,眾人怎麼預先做好準備?

    真以為天下名篇說來就來,說有就有啊?

    應題即可,其他無妨。

    應題之後,便是成績。

    以文取勝,不用多說。

    “文華紫氣!”

    “千古……絕篇!”

    “這……!

    !”

    望著文華鏡中,紫氣凝成的千古絕篇四字,殿上殿下,場內場外,皆盡失聲。

    這般結果……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對殿上的一眾先天大修而言。

    寧州先天,不同其他,皆是文武同修之士,李千秋這位學海劍君,更是當世大儒,文道棟樑,鑑賞之能可想而知,早在眾人狂歌之時,他就料到了這個結果。

    千古絕篇,母庸置疑!

    但料到歸料到,眼下場面仍是讓他無所適從。

    因為,他是站在對立面的人,那文華紫氣凝成的四字,每一字都重壓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