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一波又起

    其實就算從淮南到襄陽依然有著上千裡的路程,中途還要穿過大片山區,也即後世大別山至桐柏山一線。

    所以這次馳援襄陽是毫無疑問的長距離奔襲戰。

    這方面不論李世民還是尉遲恭都是好手。

    兩人都曾在塞上打過突厥,騎兵突襲就是家常便飯。

    秦叔寶稍微差些經驗,但也是個能衝鋒陷陣的騎將,作為先鋒人選十分合適。

    所以對於楊遇安來說,關鍵還是要確定此戰中軍主將人選。

    他個人當然更加偏向李世民。

    倒不是尉遲恭就一定不如他,只是尉遲恭本身還肩負防禦淮南的重責,不能輕易調動。

    所以他與秦瓊二人,至少得有一個留下,不然就是顧此失彼。

    只是若李世民為主將,也有一個巨大的障礙。

    此戰敵人不再是李密,而是李淵,李世民的父親。

    以子逆父,他敢嗎?

    “呃,他好像還真的敢……”

    他想起來前世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不過眼下李世民不管是實力,心態都遠未到“玄武門”的時候,所以讓他去面對唐軍,估計心態這一關很難過去。

    “罷了,收復李世民之事急不得,先讓叔寶過去,然後陳稜隨後跟進吧……”

    ……

    接下來,楊遇安任命秦瓊為先鋒,率領五千精騎火速支援襄陽,陳稜則調任北上,以便後續跟進。

    而尉遲恭則除掉戰時任命的淮南道行軍元帥一職,改為常設的淮南道安撫大使,繼續主持淮南防務,同時賑濟災民,督促耕種,穩固地方。

    十日後,襄陽前線傳來一好一壞兩個消息。

    好消息是,秦瓊千里奔襲,一戰擊退李唐圍城大軍,襄陽解圍。

    但與此同時,秦瓊發現這路唐軍只是先頭部隊,唐軍後續仍有大量兵馬從武關南出,往襄陽前線壓來。

    而更聳人聽聞的是,這次唐軍主將,赫然是戰神李靖!

    這個“戰神”卻不是楊遇安根據前世記憶腦補出來的名號,而是實打實的戰績。

    李唐與關東三王鏖戰的這幾年,敗少勝多,生生將三王兵馬死死壓制在河東以西,甚至還將三家宿敵逼得結盟自保,這份赫赫戰功明面上屬於世子李建成,但實際上誰都知道真正的操盤手是副帥李靖。

    有人甚至推斷,若非李密當初一念之仁沒殺翟讓因而得到後者舊部的支持,光是這幾年的敗跡,瓦崗大軍很可能早就人心潰散了,哪來後面三王聯盟的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