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浩真 作品

第八十七章 四合一,求訂閱!

    “聽說齊地富庶,民風包容,我大概會從海上泛舟入齊,而後在那裡一邊做些營生,一邊著書立說吧。”

    為了避免被越王勾踐追蹤到,此事范蠡並沒有對外人提起。

    甚至連至交好友文種也不知情。

    相處近二十年,他早已看出那位雄主可以共患難,卻不可以共富貴。

    為了避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他毅然選擇激流勇退。

    不過眼前的無咎本就是世外隱士,倒也不必隱瞞。

    說起來,無咎當年私自帶走美人鄭明,還給他帶來少許麻煩。

    但當他後來聽說對方的經歷後,不但沒有怨恨,反而格外欣賞對方這種超然於世的態度。

    這正是他今日特意來湖上相見的原因。

    他想看清楚這個人的本性,再決定是不是值得深交下去。

    於是下一刻,他放下茶杯,語氣鄭重道:“我在齊國也有些許薄名,若無咎君有意出仕,我可向齊侯舉薦你。”

    “範先生舉薦在下做什麼?出將入相?”楊遇安搖頭失笑,“我很清楚自己多少斤多少兩,沒這個本事。”

    “那去當一個都大夫如何?”范蠡繼續提議道,“若能保境安民,或許也能青史留名。”

    “先生太過抬舉了!”楊遇安還是搖頭。

    “那當一縣之令呢?”

    “先生便是舉薦一個鄉三老,無咎也不敢受。”楊遇安乾脆地回絕。

    “為何?”

    范蠡對此並不意外,只是有些好奇。

    “因為無義。”

    “無義?”

    “敢問先生,吳楚爭霸,越王吞吳,乃至於諸侯逐鹿中原數百年,哪一位是講道義的?”

    范蠡目光微凝,沉聲道:“夫差圍勾踐於會稽山下,是為了報殺父之仇。”

    “勾踐北上吞吳,是為了報三年為質之恥。”

    “中原諸侯連年征伐不休,但大多數情況下,都師出有名。如何就無義了?”

    楊遇安輕笑道:“諸侯國君嘴裡的道義,就真的是天下人的道義了?”

    “那依無咎君的意思,誰說的道義,才算是真的道義?”

    “當然是我說了算!”楊遇安指著自己,理所當然道。

    范蠡見他不似開玩笑,靜待解釋。

    便見楊遇安放下茶杯,正襟危坐道:“我是誰?鄉野一匹夫而已。”

    “正如這片土地上千千萬萬的凡人一樣。”

    “諸侯國君為了一己小義,連年征伐不休,使天下人流離失所,田地荒廢,老無所依,幼無所養。”

    “這不就是為了小義而丟失大義嗎?”

    “既失義於天下人,又如何稱得上合乎道義?”

    說到這裡,楊遇安攤手道:“諸侯無義戰,我何苦還要為虎作倀?”

    “君子此言大善!”

    鄭旦姐妹當先拊掌叫好。

    就連對面座的西施也聽得妙目流波。

    她這輩子的人生底色幾乎就是吳越爭霸的過程,對此感悟最深。

    至於首當其衝的范蠡,經歷最初的錯愕後,臉上流露出欣慰之色,也跟著拊掌道:“我果然沒有看錯人!”

    “既然無咎君不願出仕諸侯,何妨隨我去齊地隱居,一同潛心治學?”

    一同治學只是自謙的說法,無咎只是一個武夫,哪裡有什麼學問?

    其實就是收徒弟的意思了。

    對於范蠡這種學富五車,早已名滿天下的智者來說,如果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執念,大概就是著書立說,為自己找個衣缽傳人了。

    這沒什麼可猶豫的,能夠拜范蠡為師,楊遇安肯定一百個願意啊!

    其實他自問做不到真正淡泊名利。

    主要是在這幽魂記憶世界裡,哪怕給他去當週天子也沒有意義。

    就好比他明明有兩個傾國傾城的姐妹花老婆,結果回頭一想,記憶裡全是白光,白光,聖潔無暇的白光……

    可范蠡的學問不一樣。

    這是真的能帶走的“珍寶”。

    “夫子在上,請受弟子一拜!”

    ……

    數月後,楊遇安隨范蠡在齊國安頓下來。

    後者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隱去本名,自稱“鴟夷子皮”。

    這日,范蠡開始傳授楊遇安學問。

    “我這一生,有三種學問最為自得,分別是商賈之道,用兵之法,以及技擊之術,你想學哪一樣?”

    肯定是全都要啊!

    楊遇安心裡默默喊道。

    當然這話不能說出口。

    範夫子這道選擇題,表面上看,是讓楊遇安選擇修習的學問。

    其實真正目的在於試探他的志向。

    全都要,那便意味著這個人胸無大志,只是貪慕虛名,渾噩度日罷了。

    范蠡倒不至於立即趕人,但往後他是別想學到真本事了。

    你也別狡辯說我當時沒想那麼多,只是單純欽慕先生的學問,嘴一哆嗦就全選了。

    連這點暗示都看不出來,說明缺乏悟性,還好意思拜范蠡為師?

    所以楊遇安沒有著急選擇,而是認真思考起來。

    范蠡也不催他,攏手在一旁等待。

    只有極少數的天才可以生而知之,絕大部分人明確志向,都需要一個過程。

    ……

    三種學問,楊遇安首先排除了技擊之術。

    不是他瞧不起范蠡的劍術。

    只是從先前《越女劍法》的成色來看,他已經對千年前的武功不抱太大希望。

    就算范蠡本人劍術再高超,也不可能超過千百年以後的“當代人”吧?

    剩下的商賈之道與用兵之法,他下意識偏向後者。

    時代在不斷發展、進步。

    古法再是精妙,不能適應時代變化,終究是會被後世漸漸淘汰的。

    相對來說,兵法校之商道,“落後”的速度沒有那麼快,似乎更有學習價值。

    畢竟有越吞吳的成功案例在前,范蠡的兵法肯定靠譜。

    而商道……來自後世商業社會的他,就算不是商業奇才,基本的常識也不缺吧?

    他不太相信先秦時代的商道,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幫助。

    只是當楊遇安準備效仿楚霸王來一句“商賈小道爾,劍一人敵,不足學,大丈夫當學萬人敵!”時,心中沒來由一陣悸動。

    他有種微妙的預感,如果不選商賈之道,今後將追悔莫及。

    眼下這個記憶副本世界,原主無咎的人生圓滿,遺願已了。

    這意味著他不會再有三週目重新選擇的機會。

    一旦作出選擇,就無法回頭。

    該選哪一個呢?

    遇事不決,他決定問問仙子小姐姐。

    “三種學問,我是否最應該選擇商賈之道?”

    “是。”

    瓊花仙子沒有任何遲疑。

    於是楊遇安也不再猶豫,拱手道:“願學夫子的商賈之道!”

    “哈哈哈哈哈……”

    范蠡捋著花白鬍子,仰天大笑。

    “我就說沒有看錯人,無咎君果然是上天賜予我的衣缽傳人!”

    ……

    ……

    接下來半年,楊遇安一邊跟著范蠡在齊國治產經商,一邊學習他的商賈之道。

    這半年沒有任何白光快進,是實打實地度過。

    他也因此在范蠡的言傳身教之下,漸漸理解了他的學問精髓。

    原來當初范蠡給他三種選擇,真的只是在考校他的悟性與志向而已。

    實際上在范蠡這裡,三種學問本質就是一種學問,被他稱為“計然之道”

    “計然”就是范蠡的夫子,按輩分算是楊遇安的師公。

    據范蠡介紹,這位計然夫子博學多才,擅長推演計算,因此精通世間萬事萬法。

    有點一法通萬法的意思了。

    楊遇安感覺這說法有些誇張,但這半年學習下來,他確實發現范蠡不管在經商、兵法、劍術還是與人打交道的種種事情上,其實都在運用同一套理論體系,也即他自稱的“計然之道”。

    於是已經學得小有所成的楊遇安,決心請教更加深入的學問。

    “夫子,計然之道的根本,是什麼?”

    范蠡聞言,卻反問道:“那無咎君以為是什麼?”

    “學富五車,洞明世事?”

    范蠡搖頭。

    “精妙計算,料敵先機?”

    范蠡還是搖頭。

    “拋開表象,把握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最後這句,楊遇安有點破罐子破摔,將後世的車軲轆話都搬出來了。

    沒想到范蠡聞言,目光有些驚喜。

    不過很快他再次搖頭,道:“大道理的話,誰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但真正的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楊遇一愣,心道這不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嗎……

    莫非計然祖師學的是老子那一套?

    果然下一刻,范蠡開始講解道:“世事紛繁複雜,然事關天下生民根本,不外乎食、貨二事而已。”

    “不違背農時,百姓便不會缺少食用的穀物。”

    “不砍伐過度,山上的木柴便能用之不盡。”

    “江河裡的魚鱉,陸地上的走獸,乃至天下千千萬萬的生民,全都是這個道理。”

    “然而正如無咎君先前所言,諸侯無大義,為了爭霸連年興兵征伐不休,虛耗民力。豈不知民才是國之根本?如此本末倒置,越是征戰,國家就越是衰弱。”

    楊遇安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那天下一統,鑄劍為犁,如何?”他試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