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章水墨 作品

第七百二十九章 代價

    官道依舊暢通,在當今昭武十年,歷經了數年的大建設,統一規格的水泥官道,在這陝西,已然是無比之普遍。

    其普遍程度,甚至比之大恆其他富裕省份,多有強得多。

    十數年如一日的天災綿延,在天子長期依舊的要求下,鑄就的,便是災情如軍情的秩序。

    按大恆制,凡災情,同軍情,在事出當日,無論何時,必須在第一時間向上彙報。

    當前官道暢通之下,各地與中樞的上通下達之時間,也早已明確。

    超出時間範圍者,追責到個人!

    賑災,亦是如此。

    早在昭武初年,天子就嘗試建立起了大恆的儲備糧倉計劃。

    立國十年時間,隨著財政拮据慢慢緩解,在當下,天下各省要地,皆設有儲備糧倉,直屬中樞管轄。

    天下各府縣,也皆由留存的官糧儲存,以應繼急需。

    其中最大的儲備糧之地,自然莫過於京城這個統籌天下糧價,收攏天下之糧,或傾銷天下之糧的中樞之地。

    每年稅糧,除了穩定糧價,以及留存各地儲備糧倉及縣府官倉的糧以外,其餘者,一律運至京城儲備倉儲存。

    之所以如此之繁瑣,其根本原因,自然還是當下綿延之天災,讓天子,以及文武重臣,幾乎都有了心理陰影。

    糧食,似乎存得再多,也總感覺不夠。

    糧越多,心裡,才越踏實。

    這暢通無阻,且幾乎普及的水泥官道,儼然就是中樞集權的大政府體制之下最好之體現。

    地方之情,中樞要第一時間得知,中樞之意志,亦是要第一時間至地方。

    上通下達,統治體系基本的統治訊息傳遞,便是在於這如命脈一般,縱橫交錯於大恆天下的一條條官道之上。

    只不過,相比天子到過的大恆各地的喧囂,哪怕是這官道,入陝西境,就好似被套上了一層削弱一般。

    整潔筆直的官道,代表著文明的氣息,而道路兩旁,卻是如同蠻荒一般,枯寂,荒蕪!

    兩者之間,儼然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若非身處這個時代,實在很難體會到這種天災之下的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