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章水墨 作品

第三百二十四章 改革大策。

    改革大策已是既定政策,事實上,縱使大明國勢飄搖之際,改革的推進,也未曾停止,一直按照著當初定下的先南後北的方針進行著。

    只不過,在平定陝西之亂後, 先南後北,亦是變成了南北並重,乃至徹底翻轉的先北後南!

    如今,李修歸京,對大明軍事體系的整編改制,自然是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事實上, 縱觀歷朝歷代,也難以找到,一個國家的軍事制度, 能夠像大明這般混亂且糜爛的。

    歷朝歷代,兵役制度無外乎衛所制或者說府兵制與募兵制,大都是擇一路而行,兩者並存的話,當是結合使用,同時應該根據軍事和經濟形勢對衛所制與募兵制的比例和結構做出合理調整。

    但大明卻非如此,在嘉靖時期募兵已經佔到軍隊員額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情況下,卻仍未對衛所制進行什麼大方向的調整。

    朝廷都是在不減少軍戶與軍屯田,不對衛所進行改革的情況下,一再通過增加募兵的方式來應對日益頻繁的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也就導致了朝廷只能一再通過增加民戶和民田賦稅的方式來支付募兵的糧餉。

    如此, 自然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衛所不堪用, 募兵,缺錢,加徵稅賦, 農民起義, 募兵,再缺錢, 再加徵稅賦……

    毫無疑問,這個惡性循環一成,那必定是踏上了亡國之路。

    李修現在要做的,自然不可能是要一下子將衛所製革除,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衛所與募兵之間的平衡,調整出一個健康的軍事生態。

    李修從不奢望明太祖朱元璋所說的那般,不費天下一粒米,便養百萬軍。

    衛所制度的形成原因,也是在於兵農合一,解決元末明初,久經戰亂,國初生產力不足的問題,當承平長久,生產力恢復,衛所制度,自然而然,矛盾糜爛便出現,

    正所謂, 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付出與收穫,每每皆是成正比的,他一向這般認為。

    衛所制度,軍民一體,換而言之,就是個形成制度的軍墾。

    任何一支軍隊,一旦牽扯到其他不屬於戰爭的副業,那必然,難形成有效之戰力。

    就好比,翻了一天地,又怎麼還有時間精力去操練兵戈,更何況,長時間的軍屯軍墾,必然會帶來紀律的散漫,所謂閒時軍操,忙時農物,自然也會輪於形式,流於表面,如此,更別說什麼戰鬥力了。

    如此,衛所制度雖然保留,但在李修的規劃之中,更多的,只是將其看做一支自給自足的守備力量,預備力量,只不過儘可能的完善監督措施,提升軍人社會地位,保證戰鬥力不流失太快。

    畢竟,在任何一時代,職業軍隊,都是極其耗費財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