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甚 作品

第兩百三十七章 我不敢說出它的名字

    道歷三九二一年元月六日。

    姜望和重玄勝在桑府轉道,選擇援救重玄遵之時,景牧戰爭也已經落下了尾聲。

    南天師應江鴻領軍盡復盛國疆土,逐殺敗軍。使牧國之勇士,屍骨綿延,使牧國之戰馬,盡烙景印。

    深入草原三百里,勒碑以記功!

    之前北宮南圖戰死、驚傳天下時,晏平推測景牧戰爭的進程,便說少則兩天三天,多則五天七天,這場戰爭就會結束。。

    可景國真的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這場恢弘戰爭的掃尾,仍然是震懾人心的!

    北宮南圖的身死,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這位神冕佈道大祭司,在很多牧國人心中的地位,是幾近於神的。隨著他的隕落,原本相持不下的戰場,瞬間打破了平衡,牧軍更是士氣跌落谷底,就此一潰幹裡。

    從道歷三九二零年十月十九日,景牧兩國全面開戰,到道歷三九二一年元月六日,應江鴻立碑於草原。

    總共用時兩個月又十七天,這場轟轟烈烈的霸主國之戰,便落下了帷幕。

    當然此前牧盛之間長達一年的輪戰,也不應該被完全忽略。在這次景牧戰爭中身受重創的李元赦,或許也應該被人們所銘記。

    但是說到底,此戰豎立的,還是景國巋然不動的強大威嚴。是古老帝國向整個現世的又一次宣示—一強景今日仍然雄視天下,是所謂至尊至貴中央帝國。

    應江鴻如此順利地完成了收尾,景廷毫無猶豫,同天便一封國書發予臨淄,言日一一

    “東國天子親啟:

    景夏者,同盟之國也!朕與夏皇,兄弟之義也!弟雖愚魯冥頑,以招外禍,為兄者不能不救。東國有日出之德,東天子何不冰消前隙,頓止干戈,重修本宗之好?

    景有安穩現世之責,朕亦常懷和平之念。

    天下人族本一家,實不該積舊怨而加新恨。

    一意孤行甲馬,恨恨綿綿豈有絕期?此智者不取。

    一念恨起兵戈,叫千家慟而萬家哭!非仁者所為。

    朕之言也懇懇,朕之心也切切。惟願東國天子能知。

    東國就此罷兵,中域之國不咎既往。

    齊軍若是不退,朕雖不忍,亦不得不赴兄弟之邦,以刀兵退外賊也!”

    這警告不僅僅是警告,或者說,並不僅僅停留在警告的層面上。應江鴻那邊尚未撤軍歸來,真君於闕便親領八甲第一的鬥厄軍,作為先鋒之軍,揮師南下!

    人們所揣測的景國的困境、景國的選擇艱難、景國的投鼠忌器、景國未必敢在景牧戰爭結束後又開啟第二場霸主國之戰通通都在這種強硬的態度裡被擊碎了。

    中央帝國之霸道,一時昭顯!

    饒是齊國連年得勝,威壓四方,正在盛時,兵勇民驕,一時也人心惶惶。

    這一次提刀站到面前來的,畢竟是景國。畢竟是道歷重啟以來,始終雄踞中域的第一帝國!

    今日攜大破牧國之威,勢壓東齊,聞者莫不惶恐一時間奏章如雨,飛落齊天子案頭。

    一眼望過去,大都是請求天子顧念大局,御命前線退兵。

    其中曾經寫下雄文《功過論》,險些把姜望名聲釘死、令其一度為萬人踐踏的大儒爾奉明,洋洋灑灑萬言,上書天子,文辭瑰麗,核心只有一句—一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天子應以保存齊軍實力為上。

    曹皆不是姜望,他爾奉明當然不敢在沒有實質證據的情況下大罵其人。

    甚至於也根本不敢提及重玄褚良這等兇人的名字。

    但諸如“前線私為大功計,怎舍退兵!”之類的話,倒也沒有少說。

    朝野之中,頗多聲援者。

    不少人奉其聲為金玉之聲,奉其人為齊國文人之良知。

    說他不懼強權,不曲意逢迎天子,筆鋒敢向曹皆,是公心為國之典範。

    人們好像已經忘了,他曾經因為蔑誣天驕姜望,附和景國通魔之議,而被憤怒的齊人潑糞家門的往事。

    民心畢竟是易變的。

    元月六日這一天加開的朝議,不僅是齊國上下最關心的事情,也是天下都為之矚目的一場。

    世人都想看看,齊國究竟是什麼態度,齊天子究竟會是什麼態度。

    短時間內,會不會爆發第二場霸主國之戰!

    此次朝議在國相江汝默的主持下召開,文有溫延玉、易星辰等,武有修遠,朔方伯鮑易等。

    在京的、有相當話語權的,都參與了此次朝議,可謂濟濟一堂。

    值得一提的是,太子姜無華,今日身穿太子冕服,亦列位紫極殿中。

    皇三女姜無憂,皇九子姜無邪,亦著宮主朝服列位。

    與以往相同的是,天子仍然高坐龍椅。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朝議才剛開始,持不同意見的兩方就吵得非常激烈,完全略過以往那種溫文有禮但陰陽怪氣的前戲階段,一個個用詞都激烈非常。

    在景國所帶來的強大壓力下,實在也沒誰還能戴住溫吞的假面。

    這一場朝議,不僅僅是關乎他們的政見,也切實地關係著齊國的未來。

    與景國之間的矛盾,絕不能夠等閒視之。與天下最強之國開戰,就必須要考慮到戰敗的後果!

    紫極殿里人聲鼎沸,幾乎要掀翻穹頂。

    一方表示要乘勝追擊,永除後患,絕不能被景國嚇退。

    一方表示應該見好就收,這一戰已經打痛了夏國,能夠掠奪大量資源歸齊,已經佔盡好處,實無必要再與景國開戰,把自己逼到冒險的境地。

    當然,爭吵的都是兵事堂、政事堂以下的官員,官階全都不到三品。

    站在齊國官場最頂層的那幾個,始終緘默如山,不到最後定音的時候,他們不會輕易表態。

    如此爭吵了很長一段時間,誰也無法說服誰。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確,甚至於有些對錯,連時間也無法給出結果。歷史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分岔,誰又能篤定在那個時候換一種選擇,是會更好還是更差?世上哪有如果?

    有人就有對立。

    在一片沸議之中,齊天子抬起食指,只是敲了敲御椅扶手。

    篤篤。

    於是滿殿皆靜。

    安靜中體現的是齊天子無上的威嚴。

    而後他道:“把姬鳳洲寫給朕的信,給他們讀一遍。"

    韓令低頭受命,展開景國國書,就在丹陛之下,面向朝臣,朗聲讀道:“東國天子親啟:景夏者,同盟之國也…“

    一句“亦不得不赴兄弟之邦,以刀兵退外賊也!”,餘音方落。

    齊天子已經一掌拍在了龍椅扶手上。

    嘭!

    “主辱臣死,你們是否不以為然!?“

    一時間滿殿公卿皆拜倒,莫有敢言!

    “你們知道前線正在發生什麼嗎?"

    齊天子坐在龍椅上問。

    他的聲音已經平緩了下來。

    可是他的目光自平天冠的縫隙裡落下,像山像海。

    那是有如實質的壓力,是生殺予奪的權柄。

    “你們看到捷報頻傳,說什麼我大齊天威,講什麼已經佔盡好處。你們可知道這些戰果是怎麼來的?

    你們可看到捷報背後,都是我大齊將士的血!“

    “他們是為的什麼?"

    “夏國三十三年積怨猶在,不敬東國。我大齊百萬雄師赴南域,所求者何?“

    “是擄掠一些資源,流淌一些鮮血,殺死幾個夏國人嗎?“

    “滿座

    公卿高談闊論,慷慨激揚,竟是誰在前線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