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逃兵2

    馬車搖搖晃晃,不知過了多久回了曹國公府。沒有從前門進,而後直接去了後門,趕車進了李家的馬號。

    ~~

    畫面一轉,樂志齋。

    朱允熥剛用過膳,坐在炕上端著茶碗翻看著手的奏摺。

    這些都是秘折,全部都是各地的總兵官衛所指揮使上奏,今年衛所的屯田秋收,戰馬馴養軍械等事。

    “衛所屯田?”

    朱允熥提起硃筆,在一本奏摺上畫上紅色的圈,圈住這幾個字。

    老爺子曾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大明的衛所屯田養兵,其實是集合了歷朝歷代的經驗,寓農於兵。有戰事則抽調作戰,無戰事則為民種地。

    在後世這種制度被許多人詬病,但朱允熥看來,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適合時代的制度。

    衛所屯田養兵,這不是大明的獨創,歷史上能打仗的軍隊都是有恆心才有恆心。衛所屯田,它的本意正是如此。

    但是這其有個難以迴避的問題,那就是所有的士卒都是軍戶,是世襲的軍戶。

    世襲的軍戶,家男丁一人是正軍,其他子弟是餘丁。軍戶家庭的正軍,不是從生下來就在一個地方當兵的。而是要進行戍邊,長途跋涉到千里之外。

    若有家室的,還要帶著家室一塊。按照大明的軍法是要給予田地房屋,可事實上這麼多兵總會出現資源分配不均之事。

    況且這些軍戶和清初時作為職業軍人的旗子弟還有不同,這些軍戶在戍地,實行的是戍邊和耕種輪流制度。而且他們種出來的糧食,多數都要上繳用作軍糧。

    軍戶的日子很苦,甚至比一般的百姓還苦。

    尤其是那些因為犯罪被充軍的恩軍,生活更加困苦。軍的上下級關係,剋扣等事遠比官們簡單粗暴得多。

    長期背井離鄉加上困苦的生活,使得許多軍戶都做了逃兵,兵部的存檔記錄僅僅洪武三年一年,就有逃兵四萬多人。

    而且日後,若隨著國力盛平,這樣的數子將越來越多。

    都說盛世武備鬆弛,那是因為不需要打仗用不著武夫了,他們的地位還有待遇就一落千丈。

    事實上大明王朝也確實如此,史料記載正統三年一年的逃兵,差不多十七萬人。等嘉靖年間,大明帝國在冊的軍兵僅有九十多萬,這還都是魚目混珠濫竽充數之兵。

    而衛所世襲的將官千戶等,都轉變成了地主,那些軍戶都變成了佃戶。這樣的軍隊,還怎麼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