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七百零三章 海外八大巡撫



            

            

            香料群島,也就是馬魯古群島,這片地方在十七世紀的現在,就是寶藏之地,尤其是對於歐洲人來說。

荷蘭人壟斷了香料群島的貿易後,每年從中賺取的利潤可是個天文數字。

但是這片盛產香料黃金的群島,其實嚴格上來說並不是說整個群島都盛產香料,而是其中的少數幾個島嶼盛產不同的香料。

德那地和蒂多雷是丁香的主要產地,安汶與班達群島是肉桂和肉豆蔻。

而丁香、肉桂、肉豆蔻就是這個時代裡最為珍貴的擊中香料,至於同樣屬於香料的還有胡椒,不過胡椒在東南亞地區裡有著比較廣泛的分佈,之前大楚帝國控制下的馬來半島就有不少的出產。

因此胡椒的產量也不像丁香、肉桂、肉豆蔻一樣那麼稀少,同時價格也遠不如後三者那麼高昂。

自從十六世紀末荷蘭人逐步進入並控制馬魯古群島後,這個地方就成為了荷蘭人的主要財源。

他們把馬魯古群島出產的香料的對外輸出群島進行了嚴格的封鎖控制,以便實施壟斷,甚至都嚴禁這些香料植物的外流。

最終實現了超高的利潤。

但是這一切到了承順二十三年的秋天裡,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因為大楚帝國來了!

其實大楚帝國高層對什麼香料貿易沒什麼興趣的,哪怕每年都要花費不少的資金進口香料,但是香料這東西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就和其他進口的海外特產一樣,屬於可有可無的產物。

大楚帝國高層對香料貿易的重視程度很有限,相對來說,大楚帝國高層反而更加重視印度半島地區的優質長絨棉花。

為了在這些地方獲得穩定的棉花來源,西洋貿易公司在最近四五年裡打過的千人規模以上的戰鬥都至少有十幾次了,同時還在積極開拓西亞地區,尤其是埃及地區的棉花進口。

因為棉花是大楚帝國紡織工業的重要工業原料,而國內雖然自產的棉花數量也在日益增多,但是卻是再多都不夠用,同時國內的棉花質量和進口的長絨棉多少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棉花也是分種類的,有些的纖維短一些,有些的纖維則是長一些,而纖維長的棉花使用機械紡紗織布的時候更有優勢,不單單更加容易加工,紡織出來的布匹質量也更加優秀。

在不管是在當代還是在後世,埃及地區的長絨棉都是最頂級的品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埃及長絨棉的原產地就是在印度半島……之所以這種棉花被稱之為埃及棉,那是因為埃及那邊大規模推廣種植並廣泛出口,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因此如今印度半島那邊的棉花裡,也是存在著質量非常優秀的長絨棉的,而這些長絨棉就是大楚帝國紡織工業的重要進口原料。

棉花進口,也是大楚帝國目前裡最大的進口物資,每年進口數量非常龐大的。

為了國內紡織工業的持續高速發展,大楚帝國一邊積極引進各種優質棉花在國內的推廣種植,並在部分地區,尤其是吐魯番省裡這個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種植長絨棉外,也在海外積極維持棉花進口的穩定以及數量。

相對比之前,香料在大楚帝國的工業體系裡其實沒啥用,就算是最近新冒出來的各種日用化工品,也就是肥皂香皂等產品,也不是需要用到進口的這些香料的。

進口的香料大多基本都是被當成食物調料而使用。

對於工業上不需要,同時也不算是民生上不可或缺的東西,大楚帝國高層一般都不怎麼搭理。

現在之所以和荷蘭人幹上,想要奪取香料群島,目的倒不是說為了香料群島出產的香料本身,而是為了把荷蘭人趕出去。

南洋是大楚帝國的南洋!

這個大楚帝國的後花園裡,帝國高層是絕對不允許一個歐洲殖民國家在這裡礙眼的。

甚至可以說,哪怕是荷蘭人佔據的不是香料群島,而是一片不毛之地,大楚帝國依舊會發動戰爭把他們給驅逐出去。

獨佔南洋,把南洋打造為自家的後花園,這才是大楚帝國高層的主要目的。

至於直接控制一兩種土特產什麼的,其實不重要。

從這一點來說,荷蘭人的敗亡是早已經註定。

大楚帝國海軍南洋艦隊第一特遣艦隊,派出去的分艦隊很快就抵達了馬魯古群島,並對荷蘭人在當地的多個殖民據點進行了進攻。

這些殖民據點可沒有巴達維亞城那麼龐大,駐防的兵力也不過,也沒有什麼規模龐大,防禦堅固的沿海炮臺。

因此分艦隊的行動非常順利,多艘戰艦衝上去靠近港口直接用榴彈對港口進行大規模的覆蓋炮擊,再派遣陸戰隊上岸攻打據點,這麼一套下來基本都能拿下。

如果還不行,大不了就把一票艦炮直接拉上岸去,抵近炮擊,耗費多幾天時間也同樣能夠拿下。

如此情況下,巴達維亞城還沒有失手,但是荷蘭人在馬魯古群島的統治卻是被迅速瓦解。

只不過這一切,巴達維亞城內的荷蘭人守軍不知道就是了。

如今楚軍把巴達維亞成包圍的跟鐵通一樣,城內的荷蘭人沒辦法突圍,也沒有辦法獲得來自外界的增援乃至消息,只能是被動的龜縮在城內頑抗。

但是這種頑抗其實也沒有持續多久,因為當萬炳林陸軍少將準備妥當後,在海軍看來慢吞吞,已經嚴重拖延的進攻終於是展開了。

第十三重炮團的二十多門兩百毫米的短管榴彈炮,開始發出巨響,朝著城內投射分量十足的炮彈。

還有眾多一百七十毫米的攻城炮和一百五十毫米的輕型榴彈炮同樣也加入了炮擊的作戰序列。

這樣一來,光是大口徑榴彈炮就足足有六十多門,這些榴彈炮所發射的榴彈,在巴達維亞城的各處城防工事裡不斷的爆炸著,偶爾還會有炮彈飛越城頭落在城內的普通區域裡,部分爆炸還引發了火災。

巴達維亞城,在炮擊開始之後就變成了滿目蒼夷,讓人不忍直視。

至於城頭上以及城外部分突出部工事上的荷蘭人守軍,更是在早期的炮擊裡死傷慘重。

哪怕是他們針對楚軍的勐烈榴彈炮擊,也構築起來了一定的防炮工事,但是終究是蠻好用真正和大楚帝國的軍隊交過手。

他們原本以為已經很牢固的防炮工事,在楚軍的大口徑榴彈面前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用。

甚至整體的防炮工事的強度,還不如當年的明軍或東擄人……人家明軍或東擄可是真的天天挨楚軍的炮擊,這被打痛的次數多了,自然也就對防備榴彈炮擊無比的重視,構築起來的防炮工事一個個都跟烏龜殼一樣,以至於楚軍後期和東擄人作戰的時候,都不得不拉著幾百門火炮上去打仗……

光有榴彈還不行,然後還得弄上一票大口徑的加農炮,比如130毫米加農炮。

最後還得頻繁動用重甲突擊隊,在炮擊之後出動這些重甲突擊隊來殺傷敵人,奪取陣地。

但是當東擄人被楚軍幹掉之後,楚軍其實已經沒有在遇到過什麼真正高度重視,並作出充分防備的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