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七百零二章 一腳踹飛一個土著



            

            

            楚軍就在城外,而且城內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高層已經下定決心頑抗到底,試圖通過堅守很長一段時間,逼得楚軍無以為繼自行退兵。

這種事並非是不可能的,畢竟大楚帝國是勞師遠征,哪怕可以就近從隔壁的蘇門答臘島調兵過來,但是很多東西尤其是武器裝備彈藥這些依舊是需要從國內本土補給的。

一旦戰事僵持不下,那麼對於圍攻巴達維亞城的楚軍而言就會非常難受。

到時候,未必沒有進行和談的機會。

在海外動兵,尤其是大規模的動兵,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困難的,哪怕對於大楚帝國而言都是同樣如此。

儘管大楚帝國國內已經開始工業革命,連火車和輪船都有了,國力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即便如此,楚軍在海外大規模動兵依舊不容易。

這也是早些年的時候,大楚帝國會通過設立西洋貿易公司、東洋貿易公司這兩家壟斷性武裝貿易公司分別進行印度、美洲殖民活動的緣故。

為的就是通過壟斷殖民地的貿易獲得足夠的利潤,進而支撐殖民活動,從而減輕官方的海外擴張成本。

因此荷蘭人如果真的能夠在巴達維亞城守上一年半載,甚至兩三年的話,大楚帝國方面可能還真就會考慮其他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通過談判。

但是荷蘭人真的能夠守上一年半載甚至好幾年嗎?

荷蘭人自己是有這個自信,並且做了充分的準備,武器彈藥以及糧食等各種物資都應有盡有,同時兵力也相當充足,有著大約三千名荷蘭人士兵以及五千多名的爪哇人土著士兵。

總兵力達到八千多人,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尤其是對於一個殖民公司而言!

而各種火炮也不少,城內駐防兵力以及港口炮臺,本身就有大小火炮三十多門,後來他們又從港口裡棄之不用的戰艦裡搬上來了五十多門各種口徑的火炮。

光是火炮加起來就有八十多門,城內的荷蘭人甚至都找不到足夠的炮手來使用這麼多的火炮。

充足的兵力再加上數量眾多的火炮,還有堅固的城防工事以及充足的彈藥以及糧食等補給。

城內的荷蘭人對於守住巴達維亞城有著極大的自信。

在他們看來,哪怕是楚國人調集三五萬兵力來圍攻也是打不下來的。

至於說之前楚軍攻打南洋各國土著的時候,每一次攻城都是勢如破竹,對此荷蘭人表示:老子又不是那些土著,土著的戰鬥力豈能和我們荷蘭人相提並論的?

荷蘭人是如此的自信,而城外的楚軍更自信!

萬炳林陸軍少將說說話,都沒把這些紅毛蠻夷放在眼裡,至於什麼紅毛蠻夷的戰鬥力比土著更高這種事,他也是表示純屬扯澹。

那些土著們固然不咋地,但是紅毛蠻夷同樣也不咋地,兩者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在武器裝備上,步兵武器同樣都是裝備火繩槍以及長矛為主,紅毛蠻夷的火繩槍頂多就是多一些,或許還會裝備一些性能不咋地的燧發槍,但是這種區別在楚軍看來都沒啥區別……

因為他們的步兵戰鬥方式還是停留在同樣的層次裡:把火槍手和長矛手進行混編,採用密集大縱深方陣進行作戰。

早些年楚軍也玩過這種戰術,但那都是統一戰爭中前期的時候了,統一戰爭後期裡,楚軍就已經開始列裝燧發槍,部分主力部隊已經開始採用線列戰術了。

等到承順二十三年的今天,那就更不用說了,楚軍的主力部隊都已經開始列裝火帽擊發槍了,各種線列戰術更是玩了二十年,早已經是熟練無比了。

而在線列步兵的排槍之下,那些混合密集隊形的火繩槍手和長矛手們就是活靶子。

在炮兵裝備上,雖然雙方使用的都是前裝滑膛炮,但即便是前裝滑膛炮那也是有著極大的區別的。

就和原時空裡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一樣,清軍和英軍都是使用前裝滑膛炮,但是英軍的前裝滑膛炮全程吊打清軍的前裝滑膛炮。

因為雙方的火炮性能差距極大。

而這種性能上的差距,是工業實力所導致的,當清軍還在使用各種傳統手段鑄造生鐵火炮的時候,英國已經使用各種工業設備玩鑽孔擴徑來生產火炮了。

再加上冶煉技術上的差距,那麼就會導致了雙方火炮在重量、承受膛壓的能力、射擊精度上都有著巨大的差距。

而原時空裡的清軍和英軍之間的火炮差距,也正是今天荷蘭人和楚軍之間的差距。

他們的火炮雖然都是前裝滑膛炮,但是性能差距極大。

甚至實際差距還要更大一些,因為原時空裡英軍可沒有大規模的使用木製彈託加金屬圓盤引信的榴彈,使用的還是傳統的實心炮彈以及木製引信榴彈,也沒有彈託。

但是楚軍,可是大規模列裝了木製彈託加金屬圓盤引信的榴彈。

楚軍一向來都非常重視火炮發展,也非常重視榴彈的發展的,打仗的時候一般也是榴彈不要錢一樣往外打。

某種程度上來說,楚軍如今的火炮技術,是領先於國內其他行業的,發展到現在,其整體技術水準已經相當於原時空十九世紀中期,也就是美國南北內戰時期了。

相對來說,步兵武器的發展反倒是要緩慢一些,其火帽擊發槍大概也就相當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水準。

火炮也好,火槍也好,楚軍的裝備至少領先荷蘭人好幾代以上!

荷蘭人現在連靠譜的成熟燧發槍都沒有裝備,連線列戰術都還沒開始搞呢,但是楚軍都已經開始玩火帽擊發槍了。

早期燧發槍和火帽擊發槍之間的差距,按照原時空的說法,那就是至少兩百年的差距!

上述僅僅是武器上的領先,而萬炳林陸軍少將的自信也不僅僅來源於武器上的領先,還有武器領先所帶來的先進戰術。

武器這東西,從來都不是單獨的。

新武器的出現,是能夠帶來戰術上的變革的。

火繩槍的出現,導致了西班牙方陣、荷蘭方陣、瑞典古斯塔夫方陣這種經典的戰術。

燧發槍的出現,導致了線列戰術的出現,並在火帽擊發槍時代、米尼步槍時代裡發展到巔峰。

而等到後裝步槍的成熟並使用,那麼散兵戰術也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然後隨著彈倉步槍,機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等逐步出現,步兵的作戰寬度也就越來越大,從間隔三米左右擴大到五米,六米甚至十多米。

線列時代裡,一個師的作戰寬度只有一兩千米甚至幾百米;而到了普法戰爭時期,一個師的作戰作戰只有幾公里;但是到了二戰時期,一個師的作戰寬度可以達到十多公里;至於現代戰爭裡那就更寬了,一個高度機械化的合成師控制數十公里寬,上百公里縱深的戰場區域也是常有的事。

先進武器給楚軍,同樣帶來了戰術上的極大變化。

當荷蘭人等一大票歐洲國家還停留在古斯塔夫方陣,頂多就是增加火槍手比例達到百分之七十,八十左右,開始採用不太靠譜的燧發槍師,楚軍已經是把線列戰術玩出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