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六百四十五章 火車初試探

    騾馬的飯量很大的,而且耐力有限,不能一直使用,因此在生產過程裡,騾馬的實際使用成本很高的,並不是說你給騾馬套個繩子,然後它就能不吃不喝給你幹活了。

    隨便套個繩子不吃不喝就能幹活的,那是二十一世紀的牲口,不是十七世紀的牲口!

    十七世紀的牲口用起來可貴了。

    這也是很多煤礦公司,拿到蒸汽機後就陸續想辦法把用蒸汽機來取代那些騾馬,以節省成本。

    比如淮南煤礦公司,他們的設想比池州煤礦公司還要更激進一些……他們還試圖直接用蒸汽機帶動車輛,主要是他們煤礦的鐵軌道到碼頭比較長,同時他們的的兩個礦區之間也間隔比較遠,這軌道的總里程有七公里呢。

    這個想法還引起了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的注意,一票工程師很有興趣的進行了設計以及複雜的計算。

    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感人……按照他們的計算,他們把現有的蒸汽機搬上鐵軌,然後帶動貨物的話,以如今火車的動力以及自重……效率會特別的感人……怎麼說呢,還不如直接喊上一堆人著車走,便宜還好用還更快……

    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是不能搞……你非要現在就搞出來火車,其實也能走,但是速度以及載貨量以及還重要的成本上,還不如用人推著走……

    淮南煤礦公司雖然是官辦企業,同時也有一份積極上進的心,但是也不能幹虧本的事啊。

    因此根據數據結果火車方案不可行後,也只能老老實實繼續用軌道馬車了。

    而這事,卻是也隨著一份蒸汽機的應用報告裡送到羅志學的手中。

    看著淮南煤礦公司以及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的火車試驗研究,羅志學不由得感嘆,這個世界的聰明人比自己想想的還多。

    現在都有人開始搞火車了,雖然這種低壓蒸汽機沒啥用,但是理論概念卻是非常不錯的,這繼續搞下去的話真正的火車也就不遠了。

    此外羅志學也知道廣州機械公司那邊再搞高壓蒸汽機,而高壓蒸汽機的前期最佳客戶,也就是火車了。

    稍微想了想後,羅志學就做出了批示,讓皇家理工學院蒸汽機研究所、鋼鐵研究所等機構抽調部分科研人員,展開一項全新的研究技術:火車!

    並指示新成立的火車研究所和廣州機械公司那邊進行合作,因為廣州機械公司那邊正在搞的高壓蒸汽機,看上去決心也非常大。

    雙方有進行戰略合作的基礎。

    隨手批示下去,做好了佈局,羅志學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火車的開花結果!

    羅志學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搞出來可堪實用的火車,但是他卻是知道,繼續朝著這個路子走下去,也許是十年,也許是二十年,但是火車總歸是能夠搞出來的。

    哪怕這個過程裡需要付出不小的時間以及金錢的代價!

    其他人或許對火車的後續應用價值產生疑問,但是羅志學不會,因為他清楚的知道火車的龐大價值。

    這一點,在很多重點工程裡都能夠知道。

    在大楚帝國的很多研究工程裡,尤其是那些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舉國工程,大多都是在羅志學的支持下才得以展開的,

    比如之前的蒸汽機研究工程,如今的火車研究工程。

    再有就是連理論研究都還沒搞明白的電磁領域的相關研究,內燃機領域的研究。

    此外還有帝國持續十幾年都投入重金扶持的一系列農畜牧業裡的研究!wap.

    農畜牧業在後世人看來,興許不夠高大上,遠遠沒有蒸汽機,火車,輪船的,電磁等工業領域裡的研究那麼吸引人注目。

    但實際上,在目前大楚帝國的一系列科研資金撥給裡,農畜牧業所獲得的研究資金,遠超工業項目所獲得的研究資金!

    只不過農畜牧業的各項研究比較分散,項目太多,每個項目也不算太大,這才導致看起來不成規模。

    但是算總額的話,農畜牧業,也就是第一產業的相關研究資金,是要超過第二產業的!

    農畜業裡的各種研究非常多,有些是後世人比較熟悉的,比如說雜交水稻的研究,大楚帝國在廣西、海南以及廣東一共設立了三所專業的雜交水稻研究基地,專門研究培育高產水稻。

    而水稻,只是大楚帝國了一系列龐大農畜牧業研究的一部分而已,只能說規模比較大一些,名義也大一些。

    但實際上,獲得更多資金,也獲得更多人力物力支持的小麥研究,因為小麥才是當代大楚帝國的主糧,哪怕是南方地區裡,很多地方都會種植冬小麥。

    因此小麥的相關研究就非常重要了,通過選種育種,通過觀察各品種對各地方的適應能力等等,為此,小麥研究所在全國範圍內,光是專業的試驗基地就建立了五所,比水稻基地還多了兩所。

    除了雜交水稻、優良小麥研究外,其實大楚帝國還有不少非常重要,關乎國計民生的農業領域的研究,比如其他幾種可以充當主糧的糧食的研究。

    即番薯、玉米、土豆這三種農作物,這三種農作物有好幾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屬於外來農作物,都對土地要求不高,而且都能充當主要輔糧,甚至特定情況下也能充當主糧。

    之前這些農作物在華夏大地上已經有了少量種植的記載,但是並沒有形成規模化,最重要的是這些外來農作物受到氣候環境等影響,其產量並不算高。

    冷門常識,這些外來農作物剛進入華夏地區的時候,其實產量都不咋地,要等到經過長時間的繁殖選種後,才出現產量比較高的農作物,這也是為什麼番薯在明朝就進入華夏地區,但是在清朝才開始大規模推廣種植的緣故。

    當然了,這也和官府重視與否,有沒有進行了選種和推廣等因素有關。

    大楚帝國顯然是重視農作物的選種以及對優良農作物的推廣研究的,因此農林部下屬就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各種農作物,包括這些外來農作物進行培育選種等研究,以得出更加優良的農作物。

    雜交水稻項目,也是一系列農作物研究裡的一部分。

    除了糧食外,還有各種蔬菜,水果,工業原料等各種亂七八糟的經濟作物、畜牧業等研究。

    經濟作物裡,比較典型的就是生絲產業裡的桑樹、棉花、大豆、桐油,橡膠樹等等經濟

    農作物,其中以棉花為甚。

    大楚帝國可是有專門的棉花研究機構,專門培育優秀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