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五百八十三章 海上貿易和造船

    那幾年裡,不僅僅官方大量投資,幾乎在每一個縣都設立了一家機械廠,民間裡的眾多傳統制鐵作坊,有條件的也是順利轉型,成為了新式的機械廠,然後生產各種鐵製品,尤其是農具。

    李氏制鐵也不例外,他們轉型後,一方面是用百年經營下來的渠道以及名聲,另外一方面也是積極引進大量的新式水動力機械為代表的各類機械設備,又和廣州鋼鐵廠達成了合作,得以直接採購大量的廉價鐵原料。

    如此極大的控制了成本,而且產量還足夠大。

    再加上官方的農具補貼,讓李氏制鐵的產品迅速佔領了珠三角的市場不說,而且還成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

    不少海商,都會從廣州購入鐵製品,然後運往東南亞等地區進行銷售。

    這幾年來,李氏制鐵以一種極為快速的速度發展著,其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官方資本在當地創辦的一些機械廠,比如廣州機械廠,在鐵製消費品市場領域裡,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當然了,這也和廣州機械廠,其業務核心不是消費品市場有關。

    雖然他們也生產各類農具,炊具以及其他消費鐵製品,但實際上就和大楚帝國工業部直接投資的大型機械廠一樣,他們的業務核心是研發生產各類機械。

    他們的主要產品是各類機床!

    比如李氏制鐵裡所採購並使用的大量機械設備,基本都是從廣州機械廠裡採購的,而這些東西可不便宜,一些還需要專門定製,比如大型的水動力車床,這玩意體型龐大而且沉重,都是需要廠家把零部件分開運輸過來,然後再進行安裝的。

    大楚帝國的工業部投資佈局各類工廠的時候,除了國防工業以及民生工業外,在其他行業更多的起一種引導或補充的作用。

    當有民間資本開始搞,並且搞的不錯的時候,官方資本往往就自行撤退,把資源集中投入到其他方面了。

    紡織行業就是典型的例子,大楚帝國早期搞機制布的時候,除了自我需求外,更多的還是為了打造一個樣板,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其中,等蘇秦紡織公司為代表的民間資本湧入紡織行業後。

    官方資本也就開始收縮在紡織行業的投資了,雖然還有一個漢天紡織公司,但是官方基本已經停止了對該企業的民用紡織品業務的支持,甚至三番五次的進行警告,不準再用行政手段進行不公平競爭。

    興許有人會說,紡織行業賺錢啊,官方資本為什麼不搞了,這賺了錢也好投資到重工業裡頭啊。

    這就是國家和企業的不同了。

    企業追求的是利潤,國家追求的是經濟發展,追求的是就業,追求的是民生。

    錢……對於國家而言,其實只是一組數字而已。

    即便是錢,這區區企業利潤在龐大的企業稅收面前也不算什麼!

    漢天紡織公司撐死了一年利潤也就十幾二十萬兩銀子,這可是一家擁有數十個分廠,總僱工超過四萬人的大型企業。

    哪怕是放在後世裡,那都是妥妥的大型企業。

    但是整個紡織行業的稅收,以及紡織行業發展起來後,所帶動的其他行業發展,再有各類消費所帶來的稅收有多少?

    具體不好說,但是還是以漢天紡織公司為例子,其直接或間接所貢獻的稅收每年就不止二十萬!

    所以,大楚帝國官方,基本對親自辦企業賺錢其實沒啥興趣,他們更想要的是一個行業繁榮起來,帶動更多的行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更多的稅收。

    這也是大楚帝國官方資本,基本上只投資國防產業以及民生產業的緣故,而對於其他行業只是進行引導,打造一個樣板,又或者是進行補充投資。

    不僅僅紡織行業這樣,就連鋼鐵和機械行業也都是如此。

    大楚帝國雖然官方投資了大量的鋼鐵以及機械行業,但依舊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其中。

    五年農業計劃裡,農具補貼計劃不僅僅覆蓋了大量的官辦機械廠,也覆蓋了參與其中的民辦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