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五百五十九章 東北開發(9K)

    部分高官致仕,還可以可能獲得爵位,同時獲得定期朝見等一些待遇。

    致仕後待遇只侷限於正常致仕,不包括被罷免的致仕。

    這一條,雖然退休年齡比較早,但實際上獲得了大量低級官員的歡迎。

    因為……有退休金啊!

    傳統王朝裡,一般只有高級官員才會在致仕,才會有皇帝恩典給予退休金,或全俸或半俸等,至於中低級官員那就別想了。

    但是在大楚帝國裡,哪怕是低級別官員致仕也是有退休金的,雖然只有六成,但是也是有的。

    至於你說發放退休金,會不會導致財政壓力極大……

    這個嘛……當代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幾歲左右,哪怕沒有天災人禍,只是這年頭的醫療水品,隨便來個病都是不治之症……感冒都會死人,想要活到六七十歲,除了生活條件好外,日常養生得當外,還需要極佳的運氣。

    官員雖然活的年紀久一些,但實際上想要活到正常致仕的六十歲都有一定難度……超過六十歲致仕後還能活幾年,那是真的不容樂觀……

    因此,給六十歲後的致仕官員發退休金,其實也沒啥財政壓力,反過來還能彰顯仁德。

    而等以後整體的平均壽命提起來了,那麼大楚帝國估計也差不多能完成工業化了,到時候些許官員的退休金也不會是什麼太大的財政壓力。

    畢竟大楚帝國雖然採取官吏一體化,但是整體官員的數量還是不多的,哪怕是在封建王朝裡也不算多的那種。

    封建王朝你別看正兒八經的官員只有那麼一點,但是每一個官員的背後都是一堆的吏員。

    一個普通的縣裡,有官帽子的正式官員可能就那麼十幾個,但是光靠這十幾個人可維持不了地方縣衙的運轉,這後頭還有六房吏員,還有大量的巡捕之類的,林林總總加起來幾百人很正常,如果是上等縣,吏員超過千人也是可能的。

    你也別覺得朝廷財政只需要養十幾個官員,實際上官府裡的絕大部分吏員們也是吃財政飯,一部分是財政直接撥款,一部分則是以縣太爺的名義但實際上還是財政掏錢養著。

    比如清朝知縣往往年薪達到一千多兩甚至更多,但是別以為都是他自己拿的,實際上他還要養一堆人呢……光靠俸祿都還養不了這麼多人呢。

    當然了,人家撈錢的辦法也多了去!

    不給錢招人,誰給他辦事啊,難不成真要縣太爺親自忙這麼多事啊。

    所以大楚帝國維持地方統治的人員成本,其實也不會比封建王朝多太多,甚至因為統一管理人均還要更低一些。

    ――

    大楚帝國的很多制度,都是在一步一步的完善,因此整體看起來和傳統的封建王朝有很多的不同。

    比如進入御書房,這御書房和明王朝的內閣有些類似,而明王朝裡要想進入內閣,得養望,大概率還要翰林院出身。

    但是明王朝的內閣晉升制度有些奇葩……不需要官員一步一步爬起來,而是得讓官員熬,也不需要什麼主政經驗,就是一隻熬,然後熬著熬著就媳婦熬成婆,一夜之間就從小翰林變成了侍郎這種級別的高官……緊接著他們就有進入內閣的機會了。

    縱觀明王朝的內閣成員,尤其是中後期的內閣成員,沒幾個有主政一方的經驗,甚至很多人連明王朝自身的國情都搞不清楚。

    說句不客氣的話,全都是溫室成長起來的花朵,經不起暴風雨的摧殘!

    而大楚帝國不一樣,高級官員基本都是從基層,尤其是地方上一路幹起來的。

    真要是活勾心鬥角的本事,明王朝的這些翰林出身,一直養望然後一步登天的部堂高官,真心不如大楚帝國的這些職業官僚呢。

    除了在幾年水漲船高的帝國高官外,後面幾面大楚帝國裡晉升的部堂高官,那都是清一色從基層一路爬起來,甭管能力怎麼樣,但是那都是一路上幹掉了無數競爭對手才爬起來的。

    這樣的人,全都是人精!

    論勾心鬥角,他們能把明王朝的那些所謂部堂高官打出屎來!

    季德華同樣也是這樣的人,他能夠爬的這麼快,可不僅僅是因為能力突出的緣故……更是因為他把一大票競爭對手都幹掉了的緣故!

    當年在襄陽兵工廠的時候,想要當督辦的人多了去,但為什麼是他當上了啊,然後又順利進入了高層的視野被調回了京畿工業部任職啊。

    這裡頭自然有諸多不為外人所道的內幕。

    後續的升任工業部右侍郎也是如此,直接從正三品的司長升任右侍郎,在現在還有比較大的可能性,但是在早幾年沒有進行晉升改革的時候,這種晉升卻是屬於越級提拔,這背後沒點故事怎麼可能。

    只是吧,風水輪流轉,等他想要繼續往上爬的時候,卻是發現想要進入御書房就需要主政一方的經驗了……

    然後,季德華髮現自己缺乏主政一方的經驗。

    這就尷尬了……

    要不然弄到了遼東巡撫的位置後,季德華還要琢磨著做出成績來,如果做不出成績來也沒啥用,別指望能夠繼續晉升,御書房更是奢望。

    為此,他定下了兩大發展方向。

    一是從關內各省,尤其是地少人多的地方招募移民前往關外遼東屯墾,只不過移民來源比較麻煩。

    距離近的河北,山東、河南乃至山西等地遭到戰爭破壞後,雖然也存在著人多地少的情況,但畢竟不嚴重……如今帝國在北方數省展開的恢復民生諸多政策頗有成效,日子已經比以往好多了,如此情況下雖然也能招收一些移民,但是恐怕很難獲得大量移民人口,畢竟能活得下去的情況下,沒幾個人願意拖家帶口跑到遼東苦寒之地開荒的。

    至於地方地方,距離太遠是一個因素,生活沒有陷入極端困難也是一個因素。

    因此招募移民來遼東,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遼東一窮二白,屬於人們口中典型的苦寒之地的情況下。

    所以他準備多點開花,一方面在北方各省招募移民,怎麼說呢,人少了也不是說沒有,不管什麼地方,總會有活不下去的人的,另外一方面則是前往一些受災的地區招募災民,還有沿海一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山區,這些地方素來人多地少,當地也有著移民前往外地謀生的傳統。

    直接招募移民外,季德華其實更加註重開發當地的礦產,搞工業!

    他是工業出身,很清楚工業給地方帶來的龐大發展助力。

    不說別的,只要能夠子啊遼東建立一座大型的鋼鐵廠,那麼就能一夜之間就把遼東的經濟給帶動起來。

    有了鋼鐵廠,那麼就會有相配套的上游以及下場工廠,各種機械五金工廠就會聞著味來,哪怕是兵工廠也不例外。

    在遼東直接造槍炮彈藥打仗,總比大老遠從江南運過來方便不是。

    而有了工廠也就有了就業崗位,有了就業崗位,也就有了普通居民消費,到時候大量普通人哪怕是為了賺個工錢、做點小生意都會過來。

    這人口,自然也就能多起來了。

    這個階段裡,遼東官府還能夠獲得大量的稅收,尤其是商業稅收,然後又能利用這些稅收完善基礎設施,比如修路浦橋什麼的。

    甚至用來招募移民補貼農業生產等等。

    而遼東的農業發展,uu看書  又能反過來供應工業就業人員的消費乃至軍方所需。

    最後,整盤棋也就盤活了。

    計劃已經有了,唯一的問題就是該怎麼說服帝國高層那邊在遙遠的邊疆,在面臨著東擄人威脅下,花費巨資在遼東投資並建立鋼鐵廠等一系列工廠!

    為此,他已經是琢磨了好幾個月,各種方桉已經是構思了不少。

    但是季德華根本沒有想到,還沒等他敲定方桉找上頭要支持的時候,一支工業部的考察團隊就已經坐著海船抵達了遼東,並在營口登陸,然後直奔遼東巡撫衙門所在地遼東鎮,即遼陽城方向而來。

    但是在抵達遼陽城之前,他們卻是在沿途的鞍山堡一帶停留了好幾天。

    這些工業部的官員們,正是為了遼東的豐富礦產資源來的。

    季德華再有什麼計劃之類的,哪有羅志學對遼東的發展定位清晰啊!

    遼東適合發展什麼?還能是啥,重工業為主,農業為輔啊!

    不然不就白瞎了遼東地區那麼豐富的礦產資源了嘛。

    羅志學的後世常識再稀缺,那也是知道東北是華夏重工業基地啊,這不搞重工業還想幹啥?難不成還學東擄人等蠻夷,搞什麼遊牧和漁獵啊……那不扯澹嘛!

    大楚帝國在瓊州島都搞工業,更別說在東北了。

    至於東擄人的威脅,大楚帝國陸軍又不是吃乾飯的,如今還有將近二十萬大軍在遼東呢,等到明年開春了就會繼續往北發起攻擊,東擄人已經翻不起風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