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五百二十四章 敵在裁判部

    不少人期待或者說好奇的第四胸甲騎兵團,終於在三月初七抵達了山海關前線。

    不過他們並沒有直接進入山海關城,而是在距離山海關北邊大約四公里的地方駐防,這裡也是其他近衛軍駐防的主要區域。

    第三集團軍的防區,說的其實不是區區一個山海關城,而是從渤海一直延伸到薊鎮的漫長防線,足足好幾百公里呢。

    只不過山海關一帶的兵力比較密集而已。

    但是這種密集也只是相當而言,山海關城內以及周邊幾公里的地方,也就是遼西走廊東端比較平坦的地形一帶,部署的兵力加起來也才五萬人左右……主要是第九軍以及集團軍直屬兵力。

    第九軍的北邊,就是近衛軍的防區了。

    近衛軍往北,是第第八軍的防區。

    上述三者相加,大概蔓延了三十公里左右,以山海關城為核心,長城為依託,沿途的眾多中小城池,堡壘為支撐。

    第四胸甲騎兵團到來後,也引來了附近不少友軍的將領跑過來看。

    主要是重騎兵的名頭太過唬人……

    哪怕胸甲騎兵,其實只是簡配版的重騎兵,但那也是重騎兵不是,其戰場的突擊能力是輕騎兵所無法比擬的。

    楚軍裡的騎兵也不算少了,主要是傳統的騎射騎兵以及龍騎兵為主,還有則是同樣屬於剛出現沒多久的驃騎兵。

    而這些騎兵都是屬於典型的輕騎兵!

    什麼是輕騎兵,就是防護能力不咋地的騎兵……

    雖然楚軍的騎兵更注重防護,基本上都穿戴盔甲,但是他們的盔甲都很輕薄,比火槍手的輕型半身甲還要薄!

    這種半身輕型盔甲也就防一防中遠距離的弓箭,甚至比較近的重箭都防不住。

    這種輕騎兵進行戰場突擊作戰的話,基本不靠譜。

    當然了,不僅僅楚軍如此,對面的東擄人的騎兵,甭管是滿八旗的騎兵,還是漢八旗裡的遼西騎兵又或者是蒙八旗裡的騎兵,其實都是這種輕騎兵,甚至很快連這種樣子貨的假盔甲都不穿戴……至於傳統意義上的重騎兵他們也沒有!

    一方面是傳統的東方式古典重騎兵已經不適應戰場了,其次是性價比太低,耗費太大。

    最關鍵的還是戰馬不行,導致機動能力是硬傷!

    近衛軍的第四胸甲騎兵團,其實也是為了保證機動能力,而主動削減防護能力的妥協兵種。

    這還是在第四胸甲騎兵團所配屬的戰馬,都是優良中亞馬的情況下。

    近衛軍的第四胸甲騎兵團所配屬的中亞馬還算是不錯的,都是從大楚帝國從西域直接進口的優良戰馬裡,再精挑細選出來的數百匹戰馬,說百裡挑一是過了,但十里挑一是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在一批普遍肩高達到一米三五以上的中亞馬裡,挑選出來了這一批平均肩高達到一米四的優良戰馬。

    這個肩高,其實已經能夠和原始馬種裡最適合作為戰馬使用的阿拉伯馬相當的。

    實際上,中亞地區的馬匹繁育到現在,也普遍帶有阿拉伯馬的血統。

    這些平均肩高達到一米四的中亞馬,個別優秀者甚至能夠達到一米四五的肩高,在負重能力上可比蒙古馬優秀太多。

    因此這些戰馬,其實也能夠託著身披重甲的騎兵進行作戰的。

    別說這些優秀戰馬了,就算是東擄人使用的蒙古馬,照樣能夠挑選出來一批優秀的戰馬用來充當重甲騎兵的坐騎,只不過小馬拉大車的情況下,機動能力非常糟糕就是了。

    使用蒙古馬充當重騎兵的戰馬,你基本不能指望它能夠帶著穿著大幾十斤盔甲的騎兵來一段幾百米的衝刺……

    而楚軍使用的這一批中亞馬也是類似的情況,勉強能充當重騎兵的作為使用,但是限制性非常大,嚴重影響了機動能力。

    這一點是楚軍無法接受的。

    所以近衛軍的將領,也就是以錢泰中將等幾個搞騎兵的將領們一琢磨,乾脆就拋棄全身重甲了。

    當然,讓近衛軍徹底放棄全身重甲騎兵的理由還有其他幾個。

    比如說比如說哪怕是穿上了全身重甲,哪怕這種重甲已經是大楚帝國工業部最新搞出來的板甲,依舊擋不住火槍……更別說火炮了。

    因為士兵的負重是有限的,這意味著盔甲的重量也只能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而重量限死的情況下,防護面積越大,這盔甲也就只能做的越薄。

    這板甲一薄自然也就擋不住子彈了。

    至於為什麼不能更好的板甲,因為大楚帝國的冶煉實力也就那樣,可造不出來超越時代的鋼板用來加工板甲,如今工業部那邊開始小批量生產,有限裝備或精銳步兵也就是擲彈兵的板甲,採用的還是鋼材其實也就一般……硬度也就是勉強達到低碳鋼的水準,同時含有比較多的雜質,如果用現代技術的觀察技術去觀察,甚至還能發現超級多的氣泡空洞。

    這種破材料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紀裡,你生產出來都沒人要,如果開發商什麼的敢用這種材料用來修房子,修橋樑,那是要被抓的……

    但是……放在十七世紀中期的現在,這種垃圾貨色那妥妥是高級材料啊!

    如果是還能夠大規模量產,並把價格控制下來,那更了不得了。

    實際上哪怕是在大楚帝國裡技術最牛逼的大冶煉鐵廠,也沒辦法在量產這種低碳鋼的時候還把價格給拉下來。

    大冶煉鐵廠是怎麼搞出來這種低碳鋼,並且還能做到產量不小,開始用於板甲生產啊?

    還能有啥辦法,技術不行就靠規模來湊!

    大冶煉鐵廠以原始小手工生產模式為基礎,然後把其中的大部分重複單調的工序改為機械來進行,如今就能在熟練工匠有限的情況下擴大產量。

    至於成本,初期可比手工打造高多了,現在倒是能勉強持平了……至於想要比手工打造價格更低,那可有的等了。

    因為這年頭人力成本比機械還便宜……你用機械上規模量產,還不如弄上幾千個熟練工匠去打鐵來的便宜。

    問題就出在這裡,大冶鋼鐵廠它找不到,也培養不出來這麼多的熟練打鐵匠!

    至於楚軍為什麼不用更好的精鋼打造……還是因為量產問題,如果垃圾一點的鋼材還能勉強用機械設備代替人力,直接堆機械數量來個暴力量產。

    但是精鋼,這東西沒辦法量產……具體可以參考大楚帝國工業體系裡使用的各種刀具,這些刀具所用的材料,雖然用後世的眼光去看也就那樣……但已經是這個時代裡最頂級的鋼材了。

    這些性能最優秀的鋼材怎麼生產的?

    那都是頂級的熟練工匠,手工一點一點的敲打出來的,工匠們以豐富的經驗來把控質量。

    而頂級工匠的經驗、手感甚至直覺這些東西,你沒辦法用簡單的機械代替,至少以大楚帝國目前的加工水平無法代替。

    哪怕是二十一世紀,很多精密機械的零部件,那都是手工打造的……比如國人很關心的造芯片的光刻機,這玩意裡頭有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