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 作品

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同以往的大楚經濟模式

    承順七年的後續幾個月裡,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外部平靜,內部地方也沒啥大事,雖然有些地方受到自然災害,也有部分出現過土司或豪強叛亂什麼的。

    但是都無傷大雅!

    地方小規模叛亂這些,對於一個新王朝而言很正常,尤其是很多邊地都是屬於新收復,同時大楚帝國還推行比較激烈的土地政策以及改土歸流政策。

    土地政策,會引起大量的大地主豪強們反抗,這些年反抗的地主豪強一直都有,只不過越殺越少了,估計過幾年也就不會再出現了。

    改土歸流政策,則是全面廢除所謂的土司世襲,廢除所謂的土司貴族,頂多就是給個官帽子讓你異地為官,再多就不可能了。

    要麼接受,要麼死!

    如此一來,有些土司接受,有些土司不接受,因此大楚帝國的西南各省雖然收復並納入帝國版圖了,但實際上過去幾年裡一直都不平靜,土司叛亂此起彼伏。

    這也是楚軍在西南各省,主要是在廣西,雲南,貴州以及四川持續駐紮重兵,並且三天兩頭還在打仗的緣故,就是為了鎮壓持續不斷的土司叛亂。

    對於這些土司叛亂,帝國高層以及軍方的想法依舊簡單而乾脆:殺光了事!

    把敢叛亂的土司全殺了,自然也就沒土司叛亂了。

    按照帝國高層的估計,西南數省的局勢,估計還得亂上幾年,等帝國軍方挨個把那些土司全部收拾一遍並把其中的硬骨頭全部卡察了後,那麼也就能平靜下來了。

    而到那個時候,西南數省才能算是真正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統轄。

    些許地方上的叛亂,影響不了帝國大局,些許的自然災害也影響不大。

    ——

    大楚帝國地方那麼大,從北邊的遼東到南方的瓊州島,南北橫跨兩千多公里。

    從西北的嘉峪關到東邊的大員島,更是有三千幾公里。

    如此龐大的疆域裡,每年總會有部分地方受災的,或大或小而已。

    對於這些自然災害,大楚帝國也是有了一整套完善的應對措施,比如旱災,基本就是官府撥款並組織興建應急的基礎設施,比如旱災就是打水井,挖水渠引水等等。

    如果是洪澇,則是修建各類防洪設施,轉移災民。

    除了這些應急的基礎設施,人員轉移外,還會有農業生產的恢復救助,減免農業稅等等。

    此外這些基礎設施的修建,除了應對災害本身外,也是以工代賑的一種,避免大量民眾因為自然災害而逃亡,進而形成大規模的流民。

    在應對災害的時候,大楚帝國官方一直都很喜歡採取以工代賑的方式,雖然錢沒少花,但是效果槓槓的,既可以賑濟,也可以順帶修建各種基礎設施,還能夠扼制大規模流民的產生,屬於一舉多得的好事。

    嗯,除了花錢外,基本也沒什麼什麼缺點了。

    但是錢這個事吧,對於明王朝乃至其他封建王朝而言興許都是極為難解決的事,但是對於大楚帝國而言並不算什麼難事,承順七年裡,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已經突破八千萬兩大關。

    注意,這只是中央財政收入,並不包括留給地方各級財政的地方財政收入,而地方財政收入也是相當龐大的一部分。

    在稅收上,基本上沒有那個封建王朝能夠和大楚帝國比肩的了,哪怕是宋王朝也不行!

    宋王朝的經濟體系在歷代封建王朝裡算是個奇葩,主要是體現在注重商業上。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說的商業並不是官府扶持民間商業,而是指官府壟斷商業……基本上什麼賺錢官府就幹啥,並且還是壟斷的幹……

    因此宋王朝裡來自商業方面的稅收極多,巔峰時期,商業收入比例達到了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採取的是國富民窮的經濟模式。

    而明王朝則是走了另外一個極端,興許是一開始的吸取了宋朝與民爭利的教訓,明王朝不搞什麼與民爭利,只不過這個利並沒有真正的讓給了民眾,而是讓給了士紳們。

    當然,按照當時的說法,士紳才是百姓……至於底層民眾,和牛羊無異,不算百姓……

    所以,天下之財則是被士紳們拿走了,更關鍵的是他們還不交稅。

    有明一朝,商稅佔據財政收入的比例都極小,大部分年份裡都是個位數百分比,幾乎看不見超過百分十的比例。

    各種商業不交稅也就算了,士紳們連田畝稅也不交……於是乎明王朝的財政就完蛋都不能再完蛋了,堪稱有史以來經濟體系以及稅賦體系最糟糕的一個王朝……

    要是古代門閥時期,人家門閥不交稅的話,好歹還會組織軍隊幫助抵禦外敵保護自己的家園,但是明王朝的士紳們則是見人就跪……

    為什麼?

    因為門閥有需要保護的東西,這些門閥基本可以看成是一個個軍閥,外敵打過來要他們的地盤,人家自然是要反抗的。

    但是士紳,尤其是讀書人群體為主的士紳,人家可不是什麼軍閥,更沒有什麼自家的地盤需要保護,跪起來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再回到宋王朝,其特殊的經濟模式以及稅收體系,讓宋王朝變成了一個財政收入極多的王朝。

    不過宋王朝在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時候,不是採取以工代賑,而是直接把災民青壯招募進入軍隊裡。

    雖然都是花錢,但是以工代賑和直接招募災民青壯進入軍隊,這兩者出發點就不一樣。

    以工代賑是為了讓受災民眾度過難關,同時興建的這些基礎設施也能夠成為他們災後恢復生產的重要幫助,恢復後續生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而直接招募青壯從軍,這是以杜絕叛亂為主,正所謂有亂民而無亂軍,只要軍餉給足,軍隊一般不會發生混亂,除非將領謀亂,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至於恢復生產,這並不是他們所考慮的主要重點。

    只是宋王朝這些災民組成的軍隊基本沒啥戰鬥力,並且一招募進入就長期養軍,最終導致了宋王朝的財政崩潰。